“喝”山泉水长大的脱贫木耳
坐落在深山丛林中的种植基地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在大棚内查看菌种生长情况。贫困户梁玉芝检查正在培育的木耳菌棒。贫困户贾辉在大棚内给木耳浇水。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右一)与合作社的贫困户社员一起前往种植基地。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左三)与合作社的贫困户社员一起在种植基地里。
背景故事:元宝山脚下的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处处绿水青山,山泉潺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却因山高路远、产业基础薄弱而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目前,全村有568户2138人,其中未脱贫人口27户81人,贫困发生率为3.75%。
本期主角:马克华(中坪村驻村第一书记)。
出场人物:梁玉芝(中坪村中寨屯建档立卡贫困户)、贾辉(中坪村中寨屯建档立卡贫困户)。
7月6日上午,中坪村食用菌种植联种联建示范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建档立卡贫困户梁玉芝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木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沐浴着元宝山清新的空气、“喝”着山泉水长大的木耳肉厚肥美、味道格外鲜美。这个品种周期短、收益高、销路畅,被当地群众誉为脱贫增收的“山泉木耳”。
梁玉芝是基地的技术员兼管理员。从今年4月引进第一批菌棒到现在,她每天都在大棚里转,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着大棚里的每一个菌棒。“这一批菌棒已经采摘五次了。今天上午8时来,到现在大概采了500公斤,可以卖2000多元。”她说,今年村里开始种植木耳,自己不用去外面打工了,还应聘当了基地的技术管理人员,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离家近,有收入,又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她心里乐开了花:“很开心呀,希望我们的木耳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中坪村有27户81人尚未脱贫,他们都是因残因病、家里缺乏劳动力而致贫的。如何在脱贫摘帽收官之年,让他们和其他村民一起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发展集体经济,让全村脱贫摘帽?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驻村第一书记马克华的心头。在经过多方考察后,马克华发现,螺蛳粉产业发展红红火火,而木耳作为其配料之一,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且木耳的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种植技术简单,劳作强度低,再加上中坪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木耳种植理应是全村实现脱贫摘帽的首选。发展方向确定,马克华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向村民讲解木耳种植的周期、技术保障、收益等知识和前景,动员群众加入中坪村村民合作社。在马克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是软磨硬泡后,最终村里27户未脱贫户和70户已脱贫户决定撸起袖子,一起干!
今年3月4日,伴随着阵阵欢快的鞭炮声,中坪村食用菌种植联种联建示范基地宣告成立。马克华把5万元扶贫工作经费全部投入,作为一部分启动资金。再加上由香粉乡牵线搭桥、马克华多方奔走引进的当地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三方联种联建,大力发展木耳种植产业。
“目前这个大棚1万棒的菌棒已经收了8000公斤的鲜木耳,产量还是可以的。”马克华说,看到群众整天脸上露出笑容,他由最初的惴惴不安变成信心十足了。
联种联建发展木耳种植产业,也让贫困户贾辉对脱贫增收、过上好日子有了更大的底气。贾辉一家四口因病因残致贫,目前加入合作社种植木耳,还负责村里的日常保洁工作。“我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干保洁,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此外种植木耳,今年预计实现纯收入4000元。我今年肯定能脱贫了!”贾辉信心满满地说。
5月底,中坪村食用菌种植联种联建示范基地的木耳进入采收期,县里乘势组织柳州市数家螺蛳粉生产企业负责人前来实地考察。“山泉木耳”受到了客商们的青睐,一时间,订单纷至沓来。
有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基地生产的木耳从此供不应求。这下可把马克华乐坏了,而村民们也一改之前试一试的态度,纷纷要求扩大木耳的种植规模。
“‘山泉木耳’走出大苗山,卖出好价钱,我有信心让中坪村今年实现脱贫摘帽,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马克华激动地说,目前基地有三个点共有17亩,第一期约1万个菌棒已收获约5000公斤木耳,收入2万多元。整个基地预计年产木耳250吨,年产值预计达100万元;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4万元,9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可以实现脱贫增收,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天空中,白云飘飘;大山里,余音袅袅。采摘、打包、装车、运输……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匆忙的脚步,每一步都是那么的踏实,那么的愉悦……
本报通讯员
韦鼎标覃美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6月30日,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在小荣村西洞屯举行升旗仪式。“七一”前夕,融水镇组织干部深入各村屯,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
融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融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