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摸螺照片 笑翻大年干部

柳州晚报 2019-04-12 09:53 大字

廖星摸螺引发一阵大笑。(通讯员 蒙锦翠 摄)

“我们村的田螺好好的啵”

“你和石部长笑得那么开心,在聊什么呢?”

“是讲螺蛳哪个是公的、哪个是母的咩?”

“不会是讲‘不管是公的母的,不是空的就是好螺蛳’吧?”

……

事情过了很久,还有人这样问廖星。不管是在归合村、在大年乡政府,还是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也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开车在路上,碰到了,都要像这样问一句、聊几句,然后双方还同样爆发出一阵大笑。

引发这一阵阵大笑、这一场场欢乐的,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张照片,一张摸螺的照片。

我们归合村去年有两个摸螺的故事,都发生在下寨屯屯边村委石主任家的田里。第一个故事是“贾保安摸螺”,已发表在“驻村扶贫手记”第5期(见《柳州晚报》2018年10月27日第4版);第二个故事就是“廖星摸螺”,这个故事在大年乡更加“著名”,在大年乡干部中引起更大的轰动。

那是去年8月7日,融水县委常委石中华(石部长)、黄凯等带队,到大年乡督查扶贫攻坚工作,到我们归合村实地走访,并且了解我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就在路边,驻村第一书记廖星下田摸螺捧给大家看:我们村养的田螺好好的啵。就在那一瞬间,大家都笑了,而大年乡党委组织委员蒙锦翠将那一瞬间抓拍了下来。

这张照片抓拍得实在太好了!人物表情丰富、真实、自然,大家都笑得太开心、太生动、太有感染力了!这样的笑容,发自内心,令人印象深刻。

这张照片第一时间在大年乡干部和归合村的好几个微信群里转发,立即在大年乡干部中掀起热议,大家都欢快地地谈论着,都说:这真是太可乐了!太有喜感了!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融水县干部群众包括驻村扶贫干部对螺蛳的喜爱,对发展这一特色产业的热情甚至信心,以及对柳州市政府着力发展包括螺蛳在内的柳州螺蛳粉产业这一政策的支持。

“我们吃鹅螺蛳,我们不怕热也不怕寒”

说到对螺蛳的喜爱,身为广西人,我是从小就晓得的,甚至认为身处祖国南方的广西人是最喜欢螺蛳的。后来上网查询,发现螺蛳(田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都受欢迎,比如,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田螺姑娘的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发生地就在福建。

在广西北部的融水苗乡侗寨,村民们也一样喜爱螺蛳,喜欢在田里养螺蛳,在我们归合村产业基地,去年也放养有螺蛳。田螺也是苗侗人家的一道家常菜,常常加牛蹄、加鸭肉、加排骨、加鹅肉,一起炖煮。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三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吃完饭后去脱贫户家走访,到陆万强家时,无人在家;一打电话,对方说,他们就在村里某某某家里,“今晚我们搞螺蛳,你们一起过来吃啊!”

也是去年夏天,我还在我们归合村里吃了一次“鹅螺蛳”。那天,我们在村里买了一只大鹅,和螺蛳一起炖,放好各种配料,还采来“螺蛳菜”放进去,味道鲜美。

一次,我对村民说起,田螺属寒凉性食物。村民们说,我们这里没有“怕热”“畏寒”这个讲法的,我们不怕热也不怕寒。有村民补充说,比如冬天我们还可以喝冷开水,都没有事,这是长期的习惯,习惯了适应了就没有什么了。我们吃螺蛳不怕寒也一样,那可能是因为从祖先遗传下来的吧。

对于前段时间有韩国“网友”说“要为螺蛳粉申遗”,一名远在广东打工的我们归合村的村民笑了:好东西连韩国人都想抢。那韩国人说的话中,只有对螺蛳粉的口感说的是实话——“韧性十足”“让人酣畅淋漓”“吃着吃着可真香啊”

他说,柳州螺蛳粉,同样也是我们柳州最边远的山乡村民们外出思乡的寄托。

(记者 林雄)

新闻推荐

亲人故去 家风犹在 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三个将美好传递下去的故事

翻拍三家人聚会合影。萧苹秋吴燕缅怀丈夫。清明节,是用来怀念的节日。清明节,也是传承美好家风的节日。祭祀故人,是对流逝的...

融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融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