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藏品阐释与文化展示新方式让石刻故事讲出新声音

桂林晚报 2018-08-20 12:50 大字

19日傍晚,碧空夕照下的“桂城遗痕”石刻陈列一角。黄光圣摄

桂海碑林博物馆第二届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现场。(博物馆社教部供图)

■黄光圣

“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

位于小东江畔七星公园月牙山南麓,从事石刻保护、研究、陈列、宣传的专题博物馆桂海碑林,经过多年传承保护与建设,目前馆内陈列共分四大区域,分别为“曲水流觞”护碑亭、龙隐岩和龙隐洞组成的摩崖石刻林、“山水有清音”传拓展示碑阁,以及新落成不久的“桂城遗痕”大型石刻长廊。

作为桂林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桂海碑林通过挖掘自身文化潜力建设新石刻主题陈列,举办大学生辩论赛、亲子体验活动等有新意的社会教育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在新时代不断加大文化传承能量释放,讲好桂林石刻故事。

魅力持续的摩崖“会客厅”

桂林城区石刻多与山水有关,从石刻的存在形式就可以看出,在现存近2000件石刻中,绝大多数都镌刻于城内及周边的数十座石山上。而摩崖和碑碣是桂林石刻的两种主要类型。

摩崖,是指利用天然的山崖石壁,经过开凿碑面(或未开凿碑面)直接在山体上题书镌刻等的石刻。

碑碣,是指经过凿取石料并加工成碑材之后,再进行题书镌刻等,并放于特定的场合。

桂海碑林所辖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群,现有唐至民国时期石刻213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111件、元代1件、明代42件、清代26件、年代无考32件,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具魅力的地方。1963年,这里即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即为文化游览胜地的龙隐岩龙隐洞,历代游人到此或题名题榜、或题诗题记、或摹刻名人书画,真、草、篆、隶、行诸字体齐备,形成了两洞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使后来者不得不刻石于岩洞顶端,成为今人所羡称之“天碑”。

龙隐洞洞口的《龙图梅公瘴说》作者为北宋的梅挚,公元1034年他出任昭州(今平乐)知州,因其担任过龙图阁学士一职,故称“龙图梅公”。此摩崖石刻高1.93米,宽1.20米,原为一篇借自然之“瘴气”引出官场之“瘴气”,针砭时政、寓意深刻的文章。

据报道,郭沫若先生1963年来桂林时也在石刻下沉思,并留下了“榕树楼头四壁琛,梅公瘴说警人心”的诗句。

《元祐党籍碑》现在全国仅存两块(另一块在广西融水),而龙隐岩内的这一块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反映宋代“元祐党争”的实物资料,是研究宋代元祐党争的重要文物资料,历史价值很高。

桂林摩崖石刻浓缩了上千年的历史,成为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山水文化最直接的物化体现;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使得桂海碑林成为与山水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的“石刻文化客厅”。

“碑碣珍珠链”串起来

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设为广西区公众假日。每逢这一假期,桂海碑林博物馆就会结合馆内的石刻藏品精心策划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桂林石刻的文化内涵,而“曲水流觞”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让人们在流觞、游赏、吟诵、歌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前收藏在桂海碑林的,是1996年10月出土于漓江岸边东华路的一件长3.7米、宽3.2米的巨型宋代《曲水流觞》石刻。它的平面开凿了一条宽19厘米、深17厘米的内槽,曲折回环,南、北各有一个开口,供入水、出水之用,是罕见的古代文人宴饮的游戏石刻。觞是盛酒器,通常为木制,可浮于水中。“流觞”的习俗虽已随着历史长河离我们远去,但据了解,国内目前保存的曲水流觞实物非常有限,这件出土时完好的“曲水流觞”碑碣尤其显得珍贵。

在社会变迁中,原本坐落于桂林城内外各处的古代石雕、石作、碑刻和牌坊等大型碑碣石刻,由于其依存的建筑、墓葬和街区等原生环境已经消失,许多被收藏于桂海碑林博物馆。

2017年底,全新“桂城遗痕———桂林古代大型石刻展”陈列项目落成,将博物馆收藏的3组清代牌坊,4组(25件)明清石像生,37件明至民国碑刻,11尊清及民国石狮,39件宋代至民国柱础,5件清代石作,8件明至民国井圈,3件清代棋盘,以及38件其它石雕、建筑构件等共169件“散珠碎玉”串成全新的石刻文化珍珠链,集中展示在月牙山南麓约180米的长廊,与市民游客相约。

这些碑碣石刻文物精品,是桂林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通过排列、组合等多种园林艺术手法进行规划与系统展示,让它们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相融合,将石刻文化、旅游赏玩、科普教育、艺术熏陶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公众了解桂林历史文化和认知桂林石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观众在桂海碑林和七星景区的参观内容,提升该区域的文化旅游品质,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

“辩”出石刻文化新声音

与“桂城遗痕”的石刻实物陈列有所不同,“山水有清音”石刻文化展览碑阁收集的是桂林市其它地区山岩上许多重要的石刻拓本。

拓自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创举。碑阁内的“桂林石刻拓片精品展”还以桂林山水赏游为线索,集中展示了唐《李勃南溪山诗序》、宋《米芾自画像》等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的拓本。

传拓技艺是用纸和墨及其他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方法。

经长期技术和经验积累形成的、适用于桂林喀斯特地貌摩崖石刻的传拓,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工艺技巧,2016年,桂林石刻传拓技艺被公布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为了吸引新的观众并增强彼此的联系,桂海碑林在努力开创文物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让“阳春白雪”的内容变得“喜闻乐见”。

今年6月21日,桂海碑林博物馆“石刻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荔浦县荔城镇第二小学开展。孩子们从多媒体展示以及展板宣传当中了解了摩崖石刻及拓片的相关知识,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制作拓片全过程。

而为使市民学习到更多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更好地促进石刻文化和传拓技艺的传播,桂海碑林博物馆迄今已经举办30多期“爸妈带我看碑林”亲子拓碑活动;“石刻文化进社区”活动也常年在全市不同街道社区展开。

围绕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以及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进行的桂海碑林博物馆第二届大学生辩论赛决赛,也在今年5月底到6月初举行。这是继去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功举办“博物馆是否可以走商业化道路”为主题的首届大学生辩论赛后,桂海碑林博物馆联手几所桂林高校,创新桂林文化传承、传播,展现桂林优秀文化的又一次新尝试。

“超级连接”一词首次出现于2001年,以描述当代社会多渠道的沟通媒介,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电话以及互联网。这一主题的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来到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传导健康向上与更具活力的博物馆文化,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珍惜。”桂海碑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这样说。而我们有理由期待,依托深厚石刻文化底蕴,以辩论赛这一趣味方式围绕共同话题进行的多元碰撞,会“辩”出优秀文化传承的新声音、新名片。

新闻推荐

民族体育公园将“月月有节庆”

日报消息(通讯员梁立明)7月30日,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广西泛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委托广西泛北实业有限...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