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棣齐开七十载 携手风雨共白头 抗战时期老报人李柱才95岁喜迎白金婚
李柱才夫妇喜庆白金婚↑李柱才的结婚照↑四代同堂全家福
通讯员 郦虹
7月22日,在“棠棣齐开千载好,椿萱并茂万年长”的寿联下,柳州日报社抗战时期老报人、融水苗族自治县印刷厂退休职工李柱才紧握着与自己共度70年风雨的妻子的手,这对年过九旬的恩爱夫妻笑容满面,幸福洋溢。
到报社工作接受进步思想
李柱才1923年农历6月12日出生在广西梧州,上过私塾。1948年农历6月12日,25岁的他与妻子在柳州结婚。2018年7月22日,李柱才喜迎95岁生日又逢70周年白金婚,可谓棠棣齐开七十载 ,携手和睦共白头。
1938年2月,李柱才从广东到贵县日报做学徒,次年升为技工,1941年离开贵县日报到庆远日报工作。当时,他的三个哥哥也在庆远日报。1941年12月,庆远日报停刊改出龙江日报;1942年4月,龙江日报也停刊;同年5月,李柱才到柳州中正日报工作,6月转到柳州日报社。
李柱才的哥哥李耀是柳州日报社印刷厂的老工人,兄弟俩都与柳州有缘。李柱才说,1942年初到1943年11月,在柳州日报社那段时间,正是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虽然当时柳州日报社是国民党办的,但报社负责人里有两个中共地下党员,一个是罗培元,他是总编兼副社长;一个是杨仁杰,是报社经理,记得还有一个编辑是姓汪的。那时候,他们利用报纸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宣传进步思想,那时做得比较隐蔽。
当时,柳州日报社在马鞍山脚,就是现在的屏山大道边上,报社工人住在一座四层的砖木结构的四方形炮楼里,临街这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住着编辑、记者和其他一些人,楼下是仓库和办公的地方,印刷间和临街两层楼之间有一个天井。那时报社约有40人,每天出报,报纸是对开四版。报社只有一台脚踏对开印刷机,一般凌晨2点多开印,天亮刚好印完,份数有两三千份。
为支援少数民族县建设离柳
1943年11月,日本鬼子快打到柳州了,柳州日报社只好疏散撤离柳州。报社的几十个人分别从水路和陆路撤离,水路主要是用船把印刷设备、铅字运往融县(也就是现在的融水县),陆路的20多人沿着公路一直往北走,出沙塘、过沙埔,然后从柳城的龙头过渡上到融县。由于日本鬼子一路逼近,印刷设备、铅字太沉重,走陆路没有运输工具,只好找地方分散掩藏起来。当时把铅字散放在融县中学教室的天花板上,印刷机器在运到永乐(融水县的一个乡)时,实在没法再转移,只好把它们藏在永乐乡公所后面的一个山洞里。接着,20多名工人在罗培元的带领下,逃难到罗城龙岸塘玉村。那天晚上,在报社人员落脚的塘玉村的庙里,罗培元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同志们,对不起了,报社现在再也没有办法带大家继续往前走了,剩下的钱也不多了,大家就地解散各奔活路去吧,对不起大家了。”最后,大家每人分得两块银元,有的人卖掉随身携带的物品,各自谋生去了。李柱才一直在龙岸靠帮人干活坚持到1945年柳州“光复”(指抗战胜利)。回到柳州后,他来到当时由高天翼主持、杨仁杰具体负责的柳州日报社。1945年复刊的柳州日报社在东台路一间不大的房子里。1946年2月,李柱才又回到柳州日报社工作,由于资金困难,复刊不久的《柳州日报》又停刊了。此后,他又相继到大时代报、言报和联华印刷厂工作。
1948年6月,李柱才经人介绍与柯宝记烧鸭店主柯定坤的女儿柯家璧结婚,同年12月到大华报工作,1950年大华报停刊。1952年,李柱才带着妻女离开柳州到宜山农民报工作。1958年4月,融水大苗山苗族自治县改属柳州地区,为了支援少数民族县建设,李柱才和妻子从宜山农民报调到了融水县筹备成立县印刷厂。如今,李柱才及妻子离开柳州在融水生活了整整60年。
柯家璧上过学,受过良好的教育,却甘愿跟随丈夫离开城市支援县域建设,携手风雨70年。其间,曾有很多机会回到柳州,但他们仍然在融水印刷厂工作到退休。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陈健明)6月26日,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到融水苗族自治县,检查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工程度汛及移民安置等情...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