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下地干活 晚上登台演出

柳州日报 2018-07-23 11:36 大字

种了半辈子田的潘杰辉没想到,自己竟然有了“双重身份”:白天在地里干活,是农民;晚上为演出排练,是演员。一天之内切换两个身份,对潘杰辉来说,非但不辛苦,反而很充实。

“白天干活有工资拿,晚上表演又有额外收入,荷包鼓了累一些也值得!”7月15日下午4时,潘杰辉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景区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里给水稻喷洒农药。记者将镜头对准潘杰辉时,他打出了一个“V”手势。

潘杰辉原是融水县杆洞乡锦洞村村民,给了他“双重身份”的正是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据了解,这是双龙沟景区今年9月即将对外开放的一个旅游产业扶贫重点项目,以独特的苗族风情及苗族文化和现有农田、水系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相关景点并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当地贫困户成为风情园区群众演员,让他们通过就业增加收入。

“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建好后,村民白天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景区里给游客展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晚上摇身一变成了演员,为游客表演民俗,一个月工资能拿3000多元。”双龙沟景区副总经理潘桂先指着体验园内一排古朴的苗寨告诉记者,住在苗寨里的是杆洞乡17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大多都是拖家带口从村子里搬出来,下一步计划引入100户贫困户参与其中。

杆洞乡是融水最边远、最偏僻的高寒山区乡,从村子乘车到融水县城需要在山路上盘旋约5个小时才能到达,是“贫困中的贫困乡”。今年3月,潘杰辉带着一家老小6口人从锦洞村搬到景区,如今吃、住、干活都在景区,孩子也在县城上学。

祖辈都在大山里,搬出来是否住得习惯?

“真要挖穷根就一个字:搬!”和潘杰辉同村的村民潘新拾原先帮助村委做过一些扶贫的工作,如今也和妻子搬到了景区,对这个“双重”身份很是满意,“在老家靠老天吃饭——心慌,搬出来靠自己吃饭——踏实,习惯得很。”

让农民住得惯有归属感,景区将原生态苗楼从大山里搬了出来,并在每一块木头上做了记号,以便重建时保持原先模样。目前,园区里建了11栋苗寨,计划再建设和搬迁原生态苗楼100栋,利用现有农田、水系等旅游资源打造一个原生态的苗族古寨。

双龙沟景区总经理吴日红介绍,“微田园+微市场+微车间”是目前景区创立的扶助贫困户人员的三种模式,即通过苗族原生态实景农耕文化展示、苗族非遗工艺品加工打造,以及打造贫困户林下经济产品。目前,景区通过各种模式,整合资金750多万元投入旅游扶贫,带动68户贫困户243人实现脱贫。安排的贫困人员大多在景区进行常态化民俗表演、参加照相、景区工程维护及绿化等工作增加收入。

潘新拾告诉记者,村子里很多村民等着有机会搬出来,也想拥有这个既是农民又是演员的“双重身份”。

15日,夜幕降临,潘杰辉和潘新拾白天的农民身份切换到了演员身份。在编舞老师的指导下,潘杰辉和潘新拾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同一个动作。“过去在大山里,原生态的表演游客看不到,如今走出了村子,要拿出最好的原生态表演给游客看。”潘新拾说。

本报记者 梁莎莎荣瑶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别人都能脱,为什么我就不能?”

日报消息(记者林雄)“我就是想不通,别人都能脱,为什么我就不能?就好像上楼梯,为什么别人都上得,就我上不得呢?”18日下午,在融水苗...

融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