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光影”玩家的斑斓视角

南国今报 2013-07-14 10:52 大字

上月在柳州举办的一场模特摄影活动中,大批摄影发烧友扛着“长枪短炮”对准模特。今报记者卿要林 摄

核心提示

这是一群独具慧眼的“光影”玩家,凭借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和执着,他们以自己的视角,聚焦街头世相百态,或云游定格山水美景,抑或记录一个民族的光影流年,虽艰辛备尝,但乐此不疲。在他们眼中,人生世界呈现出斑斓色彩……

镜头蕴含信仰与感动

6月30日上午,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杨延康受邀在柳州市职工之家二楼礼堂,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信仰与感动”的摄影讲座。当日摄影爱好者云集,很多人从县份一大早赶来,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一场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摄影讲座,成了一次非常活跃的摄影艺术“沙龙”。

柳州摄影爱好者覆盖的人群非常广泛,从政府官员到草根退休工人,都不乏热衷者,只要有相机,有摄影的爱好和持续不断的热情,都算踏入到摄影爱好者的行列,差别只在于,手中相机的价位和摄影作品水平的高低。

柳州摄影爱好者有很多小圈子,分类协会众多,柳州市摄影家协会、柳州市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柳州市新闻摄影协会、柳州市晨光摄影协会等组织,不一而足。像柳钢、上汽通用五菱等,也都有企业的摄影协会。据柳州市摄影家协会负责人介绍,该市目前登记和活跃在各协会的摄影爱好者,估计有两三千人,还有众多游离于各类摄影协会之外的摄影爱好者,人数无法统计。

摄影爱好者众多,拍摄题材也不尽相同,各有所好。柳州市摄影家协会负责人介绍,这里面也有很多小圈子,“拍鸟群”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群体。目前活跃市区的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拍鸟群”:一部分摄影爱好者专门蹲守在雀儿山公园拍鸟,甚至在水塘边搭简易棚子长期蹲守,这些摄影爱好者的作品质量非常高,连新加坡和深圳等地的摄影爱好者,也被吸引到了雀儿山公园来拍鸟;还有一批蹲守在原千亩湖一带拍鸟,长期野外作业,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作品非常好。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柳州市水上运动的发展,也是促成这几年柳州市摄影爱好者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并且涌现圈内的“器材发烧友”。柳州市摄影家协会负责人说,某品牌一个800毫米的长焦镜头,就需要8万元左右,而柳州摄影爱好者圈内大概有10余个;在柳州,还有器材价值过百万元的顶级发烧友。花上百万玩摄影,真让人咋舌!

记录样板村落的光影流年

真正要拍出好作品,不仅需要精良的器材及高超的技术,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像上述所说的“拍鸟群”,就需要长期蹲守。

不过,要说最牛的“蹲守派”,就得说说蒋建雄。他费时6年专门拍摄一个偏远山村--尧告村,作品参展后引起轰动。其镜头下的尧告村,被称为“中国西部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样本”。

今年62岁的蒋建雄原在铁路系统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拿起相机拍摄。他的作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不过真正体现其纪实摄影风格,艺术水平最高的还是其苗寨系列摄影作品。2000年,蒋建雄受朋友韦耀方的邀请,到了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

“刚开始是看到什么拍什么,后来想一想,能不能用镜头拍下这个偏远山村的方方面面,让大家了解这些村民的真实生存状态?”蒋建雄介绍,2007年,受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树勇的点拨,蒋建雄开始将尧告村拍成专题。

此后每年的节假日,蒋建雄都要在尧告村蹲守。他身体不好,2001年查出患有尿毒症,每次到尧告村,他和妻子带上米油,以及瓶瓶罐罐装的西药中药,到村子里住在农家吊脚楼,自己做饭熬药,每次都要呆上十几天,最长呆了一个多月。

民俗风情,生老病死,这些蒋建雄都用镜头详细记录。2009年他到尧告村时,听说村里一位老人过世了,想去拍些图片,但心里又有些犹豫。“别人家里有人过世,正是最伤心的时候,我们又去凑什么热闹?!”但既然要反映村民的真实生活,这是不可避免的。

蒋建雄特意买来香纸,打了白事封包,最终征得了那家村民的同意。老人下葬的时候,蒋建雄走在抬棺村民前拍摄,他爱人魏怀宁则拿着相机蹲守在墓穴旁,两人一路记录下了这个山村整个丧葬情景,这些照片非常珍贵。

2012年,蒋建雄的《尧告村》系列在首届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展出,引起关注和轰动。该系列部分作品不仅在《中国摄影报》专版刊载,今年第三期的《文明》杂志也用了47页的篇幅,刊登了这个专题。目前,刘树勇教授正筹划将蒋建雄的《尧告村》系列制作画册。

云游定格行走的风景

相对于蒋建雄长年蹲守一个地方完成拍摄,今年66岁的陈文闻则展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他天南海北四处云游,拍摄行走的风景,作品呈现出一种开阔博大之美。

陈文闻的父亲是柳州知名画家陈墨,最擅长画竹子,陈文闻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绘画、摄影和旅游。陈文闻是柳州最早一批拍反转片的摄影爱好者,拍反转片费用高昂,摁一下快门,单胶卷的成本就得6元钱。“一张拍不好,就等于浪费了三碗桂林米粉,所以拍片时小心翼翼,这也练好了自己的摄影技术!”陈文闻笑呵呵地说。当年他拍摄的图片,主要用作出版画册,图片质量高,十分精美。

他真正开始“玩”摄影,把摄影当作一项爱好和创作,是在1997年后。陈文闻天南海北四处游走,最北到过漠河,最南到了海南。他游走拍摄的经历有些惊人:2001年以来,先后5次进入西藏拍摄,其中三次是和朋友开摩托车去的。

2005年,58岁的陈文闻和两位摄友开摩托车骑行14000多公里,走了差不多3个月,三人边走边拍,留下了非常多的图片。这些照片在后来举办的陈文闻西部摄影展品展中相当吸引眼球。

陈文闻拍摄的图片以风景图片居多,最重要的是展示“美”,这与当前很多人提倡的“关注生活、反映社会”的纪实摄影有所不同。“有人说,你整天拍些花花草草、壮丽山河的图片,有什么意思?我想,往往‘美\’的东西更能激发我们的反思!”陈文闻介绍,有一次他拍摄了一张非常美的水库图片,其中有一人扛着木头行走。

“后来我再去拍的时候,那水库因为林木消失完全变样了。再看第一张图片,想到这是个即将消失的美景,会格外发人深思。”陈文闻说。

聚焦寻常巷陌人生百态

在柳州的摄影爱好者中,还有一类“草根”摄友,喜欢把镜头对准街头小巷。他们经常为媒体供图,就像“编外”记者。

今年59岁的刘志和是“小巷派”中比较典型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刘志和就喜欢上了摄影,没有经过什么专业培训,也没有什么名师指导,自己找摄影书看,完全靠“自学成才”。

每天上午9点钟左右,刘志和就骑上自行车出门,扛着相机在龙城大街小巷四处游走,看到好玩的事或奇怪的事,就拍下来,回到家后再传稿到各媒体,街头巷尾拍照片找新闻,已经成了刘志和生活的核心内容。

“不是看中那点稿费,而是觉得摄影好玩,拍的图片大家能看到,就特别高兴!”刘志和平常相机不离身,一看到什么事情就会拍下来。今年2月的一天,他送电器到一修理店去维修,没想到路上偶遇一新闻事件:一中年男子驾驶电动车上路,不慎连人带车摔倒,昏迷不醒,路人急报120救助。刘志和正好在现场,把图片拍了下来,第二天几家媒体都刊发了。今年以来,他在媒体已发表四五十张图片,这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成绩。

在柳州,还有一大批像刘志和这样的摄影爱好者,报纸上经常能见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游离于各类摄影协会之外,凭着一股热情坚持自己的摄影爱好,虽然作品在艺术、思想方面略显粗糙,但这些人是小巷百姓生活的发现者。

人文摄影从龙城走向世界

3月21日至5月1日,“第四届世界优秀摄影师发现展”在美国休斯顿举办。这次展览由美国最大的摄影节--休斯顿国际摄影节举办,全球11个国家近20名摄影师入选,柳州摄影家协会主席贺肖华的系列作品《国癣》(20幅)参展,这是中国惟一的参展作品。

柳州摄影界的“大咖”们的作品,并非第一次亮相于国外。2009年《中国侗族在三江》专题画册出版,并参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这套画册系柳州市政协主席、柳州市摄影界的权威之一胡锦朝和贺肖华历时十年潜心创作的精品,在国内第一次全方位介绍侗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中国少有的在国内外发行的精美画册。

据了解,目前柳州市还有杨洋、蒙超、蒋建雄等一批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在摄影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当前柳州摄影界的现状,贺肖华表示出一些忧虑:观念落后,手法陈旧,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拍老少边穷地区、民族人文风俗过于集中,题材比较狭窄,难有突破!”贺肖华说,“当下最大的选题是城市化进程,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关注我们生活的城市!”

对于更多的“草根”摄影爱好者,贺肖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们对宣传柳州做出了贡献,但要想突围,想取得更大的成绩,专题化、系列化的人文摄影,是一条出路。

今报记者刘志杰

新闻推荐

买到问题水泥 建两层“搓粉”房经销商因销售不合格产品被调查

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农民买到问题水泥,建了两层“搓粉”房,虽然经过多次调解,但因买卖双方分歧较大,7月26日当地工商部门已终止调解。5月中旬,融水县融水镇下廊村一姓黎的村民,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在该镇一...

融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融水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