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平方米的“小学”这个教学点没电没水不通公路,但赵志桢坚守任教20年
赵志桢的办公桌就在教室的一角,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就在这里给孩子们批改作业。赵志桢和他的学生们。身后的小屋就是整个学校。课间休息,调皮的男孩爬到了竹子上,看到孩子们玩这样危险的游戏,赵志桢总要出来制止。一大早准备出门,家人就为覃晓宇准备了当天的午餐。
核心
提示
融水有一个教学点,24平方米的木屋,14个孩子。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公路,但是,一个老师在这里已坚守20年,他叫赵志桢。他说,只想在山间教室点亮一盏灯。
一段山间的上学路
3月26日,经历了一夜的雷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新平村六岭屯又停电了。
上午7点半,天刚刚亮,7岁的女孩覃晓宇起床了。父亲覃福云在昏暗的屋里生起了一盆火,木屋借着火光亮了起来。晓宇将一锅饭放到火上,不时朝火盆里加些柴火。
覃福云拿过晓宇的饭盒,往里面装了一团米饭、一些竹笋和野菜,又把两个煮好的鸡蛋都放进了饭盒里。覃说,鸡蛋是乡里发给孩子的“免费午餐”。
雨小了一些,覃晓宇穿着一双小水鞋出门了。到学校需要沿着田间小路走20分钟。
由于下了一夜的雨,上学路上的小溪涨水了,水流也湍急起来。
56岁的老师赵志桢早已等在了河边。晓宇走过去,爬到老师背上,老师就背她过了河。晓宇说了一声“谢谢老师”,便继续向学校走去。赵老师又留在了河边,他说,要过河的孩子还有3个。
一个老师的学校
顺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一座学校出现在山林间的一块泥地上。
整座学校,其实就是一间面积只有24平方米的小木屋,小木屋将整块空地占据得满满当当。教室一旁就是高低落差的梯田。
“我小时候就在这里上学”,赵志桢说,现在的这所学校其实只是一个教学点,只有一年级;因为一年级小孩太小,去山下的村小上学路途太远了,为了保障孩子上学安全,这个山上的教学点才得已保留,学校建在新平村六岭屯和九元屯之间,这也是为了方便两个村子的孩子。
这所学校其实也是两个村的“托儿所”,覃晓宇4岁半的时候就来这上课了,因为父母太忙,又担心孩子在家不安全,于是就把孩子交给了赵老师。现在,有14个正式学生的学校里,也经常会来十七八个人,赵志桢并没有怨言,乐滋滋地带着他们。
赵回忆,1973年的时候,他就到家乡的这所学校教书;3年之后,他又去到桂林进修;回来以后,他到香粉乡的小学继续做了两年的教师,过后又到新平村小学担任校长。
转眼又过了15年,山上的这所小学的老师来了又走,最后的两名年轻教师,也迫于婚姻等现实情况下山了。
那个时候,赵志桢毅然放弃了在村小校长的职务,回到了山里。
“我是最合适的人选了。”赵志桢说,虽然学校每年学生也就十几个,但是他不愿意山里有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老师而上不了学。
这天早上,因为下过雨,屋顶漏水,为了避开雨滴,赵把第一排学生的桌子往后移了移。
为了方便眼前这14个孩子学习20以内的数字,他高高举起从路边折来的树枝,从1开始数起。“老师,看不清。”当后排的学生举手打断他的说话后,他放弃了原本的讲课计划,改让孩子写同步练习。因为这里没通电,每当天色阴暗时,他便随机调整了上课内容。
他一个人教了一年级语文、数学、品德和体育课。
每当有外人来看望这些学生时,赵志桢都必须到村里带路,不然外人根本无法凭地址找到学校。时间过得飞快,赵志桢在这里一呆就将近20年,这么多年来,到这里来的外人也屈指可数。
一顿热饭的奢求
因为没通水没通电,孩子的饮用水也都是从家里装好带来的,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瓶子。
覃晓宇的那瓶饮料,是去年上学前,父亲专门给她买的。晓宇很大方地跟小伙伴一起分享了,以至于后来都不太记得那瓶奶茶的味道。她只记得,饮料很甜、很好喝。
瓶子很自然地成为她的水壶,她已经用了一个多学期。
相比喝水,孩子们每天的午餐更令人心酸。
由于家长们大多都在吃完早饭之后便出门打工,孩子们的午餐都在学校吃。但是,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那些已经变凉变冷的食物。
男孩张鑫从书包里翻出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和一盒优酸乳,这是他的午餐。虽然吃不饱,但是这样的伙食已经算不错的了。
赵老师说,优酸乳是上面发给孩子的“营养午餐”,因为条件所限,每个月学生营养午餐的钱,都会由上面专门管账的人去买成等价的鸡蛋、牛奶等东西,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家长。因此,现在孩子们的午餐也是从家里带来的,一般就是饭团,“能放,凉的也能吃”。
男孩韦兼从包里拿出酸菜和竹笋,就着米饭吃了,虽然米饭已经凉了,但是这对孩子们来说算不了什么。“结冰的我们都吃过呢”,韦兼说,冬天的时候,山里温度太低,他们的米饭都结过冰,还照样吃。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无奈的冬天都已经挺过去了。“冬天山里的风直往教室灌,冻得我有时都受不了,更别说孩子”,赵志桢说。
当学生都习惯了没有温度的午餐时,赵也习惯了每天不吃午餐。由于老伴已经去广州给儿子看孩子去了,所有的工作和家务都得他一个人扛。“早上8点多出门前吃饱,下午4点半放学回家吃就成”,赵志桢说。
一个皮球的渴望
午餐过后,赵志桢在教室的一侧开始批改学生的作业,孩子们就到教室外面玩耍。
从教室门外下一个坡,有一块长着杂草的空地,那就是孩子们的操场,孩子们打着滚在泥地上嬉戏。玩累的时候,又跑到山间,采下蕨类植物的叶子,做成草帽。
覃晓宇说,夏天到的时候,他们就用这样的草帽遮太阳。
对于女孩们来说,看男孩们打闹或许就是最大的娱乐项目了。覃晓宇说,她在电视上看过,城里的学校里有球场,有数不清的漫画书。可是在这里,她连皮球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一盏电灯的心愿
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赵志桢大声吆喝“上课了”,四处玩耍的学生便风风火火跑进教室。
张鑫一时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同学们就一起跑出了教室,倒数“三、二、一”,然后齐声大喊张鑫的名字。
小家伙通红着脸,急匆匆从树林里跑了出来,他到林子里出恭去了。
这样的喊声,就是学校的电铃。
“有时会觉得学校缺这个缺那个的。但20年都过来了,这样的条件其实也习惯了”,赵说,其实,他也希望学校能有个电铃,多备上一点作业本,也可以把屋顶漏雨的瓦片补上,可是,他不敢开口去说太多的“想要”。
四五年前,那间老教室倾斜到一边,眼看就要塌了,他才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后来重新建成了现在的这间木屋,虽然没有玻璃窗户,但他并没有怨言。
其实,他最想的,是在这里点亮一盏灯。
没有电,阴天孩子看不见黑板上的字,他根本上不了新课,只能让孩子写课堂同步练习;没有电,他趴在教室角落的桌上批改作业时,根本就看不清上面的字。
下午放学后,赵志桢锁好木门的铁锁,跟着孩子朝溪边走去,他要先送他们过河。
尾声:
几个月后,这群孩子们将会去到5公里外的山下,到新平村小学上学。从二年级开始,他们将离开父母,过起住校的生活。
几个月以后,赵志桢又将迎来新一批的同学,他说,他认识两个屯里所有的人家,到时候,他会挨家挨户去通知家长,让孩子们来学校报到,这两个屯里的适龄儿童,一个都不会少,一个都不能少。
山里的老师,还将继续坚守在他的岗位上。他说,再过4年,他就退休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能接替他的岗位了,外面的估计也不愿意进来。
今报记者余俊 唐寅/文
今报记者唐寅/图
新闻推荐
民警在审讯犯罪嫌疑人马某。今报通讯员韦崇结摄融水讯融水苗族自治县男子马某嗜酒如命,日前在一次酒后竟然持刀劫持一名女子并性侵。融水警方利用天网锁定了马某影像,于3月29日成功将...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