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农业还可以这样搞!”

柳州日报 2018-04-10 09:33 大字

“要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将来想当农民不容易。”在2月4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提出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三大目标。那么,如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如何让农民“转型”成功呢? 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用“企业+农村”的模式给出答案。

不仅会种地 而且会管理

3月30日,记者走进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一条条硬化平整的乡间水泥路延绵伸展,一个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大棚整齐排列,春风拂过翠绿的山头,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活力。在甜瓜种植大棚里,61岁的大棚生产组组长黄显亮小心翼翼地为刚刚出苗的甜瓜灌根、除虫。附近的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之前只会种植水稻的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者成功“转型”为管理者。

“大棚里搞生产,与地下栽培不同,土壤的消毒、底肥的选用、浇水等问题都需要管理者亲力亲为,这需要我不断地学习新的种养技术、新的管理方式。”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黄显亮靠着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和不断培训学习,把柑桔、甜瓜、草莓大棚管理得有模有样,深受村民和企业的信赖,“我得学好技术,把管理做好,产更多的瓜果。”黄显亮告诉记者,自己的转型成功,要归功于“企业+农户”的好模式。

如今在大良镇古兰村,像黄显亮这样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通过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的农户越来越多,这是古兰村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企业+农户”全力培育“职业农民”的一个缩影,园区以融安脆蜜金柑为主导产业,村民不仅能以土地租赁入股,还有以专业技术入股的,他们成为技术带头人,带领更多的农户在园区大搞种养,获得更高的收入。

从“打工仔”向“白领”转变

“我们通过实施耕地‘小块变大块\’引进农业企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联华超市及多家微商签订供销协议,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让企业通过更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孕育更多的职业农民。”古兰村第一书记王石坚告诉记者,发展现代农业,关键靠人,最基础的就是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企业+农户”的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原先种了一辈子水稻的村民们都惊呼:“原来农业还可以这样搞!”

“职业农民不光是生产技能的‘职业\’,在管理方面的培训也是职业农民的一种。”柳州市邦联生态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入驻古兰村的企业之一,去年10月被市农业局授予柳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的头衔,总经理廖健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实施果园管理承包制,通过培育管理型人才,在管护期以“底薪+一棵树”的考核作为报酬支付给农户,得到不少农户的认可。

“管理型职业农民就像现代农业中的‘白领\’,成为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原来只会种田,现在会管人了,可奔小康,还能致富。”廖健表示,今年企业还计划将原来630亩果园扩大到900亩,建设一批旅游设施,打造中高端田园综合体,发掘旅游扶贫亮点资源,农户可从地租+工资+分股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实现乡村的振兴。

本报记者 阎翔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以助人为职业的社工们

图为马恒懿(图中黄衣男子)和同伴在融安县板桥乡与一名当地辍学少年交流。受访者供图今报记者黄远来岑琴策划:钟华3月20日是第十二个国际社工日,记者从柳州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融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