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芽与延展;韵,传递雅致与意境。萌芽的心绪,悄然生长轻盈而至;雅致的文字,荡漾心海荡涤尘埃。 征 稿 本版征集散文原创稿件,可以怀旧抒情,亦可感悟人生。题材不限,

南宁晚报 2017-01-1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宋延康 摄

绿,象征萌芽与延展;韵,传递雅致与意境。萌芽的心绪,悄然生长轻盈而至;雅致的文字,荡漾心海荡涤尘埃。

征 稿

本版征集散文原创稿件,可以怀旧抒情,亦可感悟人生。题材不限,要求内容健康、文笔精美、风格独特精致。 欢迎踊跃来稿。

投稿须知:

1.字数在字以内,作者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

2.信件投稿请自留底稿,日内未见刊用可自行处理。

3.本版拥有对来稿进行修改的权利。

4.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名、电话及详细通信地址。

投稿方式:

1.信件投稿:南宁市青秀区云景路号南宁日报社《南宁晚报》5楼文体部。

邮编:

2.Email:nnwbfk@.com,标题请注明“绿韵投稿”。

旧时光阴

那遥远的年味儿

丁酉鸡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又勾起了我心中童年那遥远的年味儿来。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丁酉年生人,童年在扶绥县老家农村里长大,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春节年味儿,是萦绕我心中的童年生活印记。那时的挂历是挂在墙上的一本小“书”,大约离春节还有一个月,我们几兄弟便把“大年初一”那一页折起来,每天早上起床,都抢着去撕掉当天的一页,然后数着距离折起的那一页还有几天。有的抑制着内心的喜悦喃喃地说,还有天就到春节了;有的则大呼小叫地喊着“嚯嚯,再过5天就过年了!”或者你一言我一语地唱起我们那儿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盼过年的民谣:二三(农历廿三,下同)送灶(祭灶王),二四扫屋(打扫卫生),二五杀年猪,二六敲笃笃(在砧板上剁肉的声音),二七杀母鸭(至今我也弄不清这是啥意思),二八鸡跳进笼(即把年鸡关起来待宰),二九炒“厚某”(壮话:用刚收获的糯米炒成类似爆米花的小吃)。掰着小手指唱着数着,就把年给盼到了。

在那些年头,乡下孩子盼着过年,最期待的莫过于“吃穿”二字。穿过年新衣,不仅是得意过年那几天,对于很多孩子往往还意味着,这套衣服几乎就是你这一年里唯一的一套了。吃的更是一年里垂涎已久的了,那时的物资相对贫乏,平时大多过着清汤寡水的日子,但是过节尤其是春节,大人们总是绞尽脑汁、变着法儿给家里置办丰盛的年货,再穷也不能辜负了自家孩子期待一年的目光。除了鸡鸭鱼肉,我们那里最能唤起孩子们嗅觉与味蕾的是自家手工制作的各种过年小吃:沙糕,是用糯米和糖做成、吃起来有沙感的年糕;用糯米磨浆和成团,然后捏成栩栩如生的小狗、小鱼、小鸟、小花等形状;还有用小粽子做的“油炸粽”,下油锅炸得金黄金黄的,那香喷喷的香味儿穿透鼻腔,直捣孩子们的肠胃,唤起我们翻江倒海的食欲。

说起过年吃的味道,最令我难忘的是我们老家一种独特的煮粽子方法。与那首孩子盼过年的民谣一样,这种独特的煮粽子方法也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代了。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吧,几十年过去了,我尚未发现哪个地方用我们老家这种煮粽子的法儿。把包好的大粽子(我们那儿每个粽子都是两斤左右)垒进窄口的瓮缸里,然后往里灌满刚烧开的水,盖上盖子用塘泥封实,将稻草编成的“火龙”(稻草龙),一圈一圈地由下至上把瓮缸的外围围个结实,在瓮缸盖子上铺满谷壳(或者锯末),最后把烧得正旺的木炭放在谷壳上,木炭把谷壳点燃,燃起的谷壳再接力点着火龙,火龙便自上而下以很慢的速度燃烧下去,就这样慢慢地燃烧一整夜,天一亮,火龙燃烧殆尽,整缸的粽子也就煮熟了。至今应该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去探究我们壮族的先辈们为何发明了这种独特的煮粽子方法,但是我猜想充分利用稻草的燃料价值,节省宝贵的柴火资源,很显然是其创意的最主要动因了。

这种方法虽然生态意义很大,但是它却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因为它必须在室内操作,在当时农村的住房条件下,那火龙燃烧产生的浓烟很快就在屋里蔓延开来,在隔墙卧室里睡觉的人,这一夜也被熏得够呛,可为了吃到美味的年粽,人人都甘愿接受这考“烟”。我的那几个弟弟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怨声四起,而我却觉得夹着粽子与稻草清香的烟味儿挺受用的,眼盯着满屋的白烟,心里对第二天开锅粽的味道充满期待。第二天早上,当母亲或者祖母揭开瓮缸盖儿,开锅粽满屋飘香的时候,端着碗筷等在粽缸边上的几个屁孩立刻欢呼雀跃起来,昨夜烟熏火燎的鼻涕泪水全忘到了九霄云外!以后每每忆起那欢乐的场景,总感觉幸福满满。遗憾的是,这种独特的煮粽子方法如今在我们那儿越来越少人使用了,几近失传,呜呼!

过年除了吃的味儿,对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儿来说,还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更有吸引力,那就是鞭炮燃放后产生的硝烟味儿。那时每家每户在年三十的零点都抢着燃放自家的鞭炮,顿时我那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子里,噼里啪啦的迎春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子都弥漫着鞭炮燃放过后的硝烟。在滚滚浓烟里活跃着一个个小影子,手里拿着手电筒,或者小火把,哪家炮声响起,呼啦啦就往那个人家的门口扑去,为的是抢到地上未爆炸的鞭炮儿,有时为了抢到一个炮儿,不惜使出“饿虎扑食”式或者“狗抢屎”式的招数。如果捡到还残存引信的炮儿,就拿来燃放;已经没有了引信的,我们叫它“嘘嘘炮”,从中间掰断露出了鞭炮里面的硝,用火点着,它虽然不能爆炸,但是却可以喷出火来,并伴着“嘘嘘”的响声,倒也让我们嘻嘻哈哈地欢呼一阵子。那个乐呵劲,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呢。

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屁孩迈入了花甲之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味更加丰富多彩了。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对我童年那遥远的年味总是无法忘怀,而且愈加怀念。我想,年味是春节文化的积淀,可输入单纯无瑕孩童的记忆存储卡里,伴随着整个人生,常常“调”出来细细品味,或群“发”给亲朋挚友分享。人类文化就是如此代代传承而不灭。

凌 雨

人间亲情

老面馒头

身为南方人却爱吃馒头,我的饮食偏好在家人眼中属于另类。

馒头里有一类叫老面馒头,个头特别圆大,嚼起来特别筋道,面香味儿特别浓郁,我一个早餐就可干掉三只。妻儿见了直瞪眼,又大又淡的大馒头,吃半个都难以下咽。待我将历史原因细细道来,妻儿听后才明白原委。

世纪年代初,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期。当时我在桂北大山里读小学,经常以红薯、木薯充饥。一天,老师上课时讲到豆腐是美味食品,可是我们一群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却不知所云。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图案,说这就是豆腐的样子。而我们立刻联想到经常吃的木薯粑,老师解释说不一样,豆腐比木薯粑厚而软,入口不塞牙缝……

豆腐一定是人间美味,我当时经常梦想能品尝一回。终于,我尝到了人间美味,然而这美味却不是豆腐。

那一天,从大城市天津来到山寨的医生,送给了我一只又大又白的馒头。我不知此为何物,抓在手里感觉绵软,吃到嘴里顿觉面香沁入心脾,越嚼越觉得有味道,狼吞虎咽吃完之后,意犹未尽却已经没有第二只……从此,大馒头乃人间美味的印记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

天津医生为何去到山寨,又为何送我大馒头,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知道。世纪年代初,曾经有大批天津医生响应国家号召,作为援桂医生到广西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些天津医生举家而来,他们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带来吃面食的习惯,他们做的老面馒头特别地道好吃。那位医生之所以送我馒头,是因为他到寨子里给一位老人看病时,瑶族老人听不懂汉语,我临时帮翻译了几句。

从第一次品尝老面大馒头起,直到数年之后才能敞开肚皮吃个饱。世纪年代中期的一天,我跟随在省城大学任教的伯父乘火车途经融安县火车站时,车站上有冒着热气的老面大馒头出售。伯父见大馒头才卖5分钱一只,一口气买了只,打算我俩每人吃一只,剩下8只带回省城。不料,我一口气吃掉4只,令伯父目瞪口呆。

多年之后,日子好过了,每天吃馒头已不是奢望,于是我每天早晨泡一壶茶,几个老面馒头,幸福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幸福一直延续到几年前的一天,老面馒头突然也给我留下伤心的记忆。那天早晨,年届八旬的老父亲突犯心脏病,本来已经病情危急,我送他去急诊临出门时,老人家还说了一句:“你是不是吃个馒头再送我走?”不曾料到,老父亲这句话成了留给我的最后话语,他这么一走就再也回不来……

人有悲欢离合,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如今的每天早晨,我依然泡一壶茶,两个老面馒头,细细品来,回味无穷。

潘朝阳

新闻推荐

欢乐歌舞庆丰收

月日,在广西融安县长安镇,一名女子在大型鼓舞表演中击鼓演奏。当日,广西柳州第七届融安金桔节在素有“金桔之乡”美誉的广西融安县举办,当地各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金桔丰收。据了解,融安县种...

融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