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走乡镇》大型系列报道之融安县泗顶镇 矿尽人散回归土地做农民 曾经的“矿民”黄金福承包了几十亩土地种甘蔗和蜜桔,生活得很踏实

柳州晚报 2011-12-21 00:46 大字

□记者赵伟翔/文赖柳生/图前往泗顶镇,一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泗顶矿区。曾经车来车往、尘土飞扬的矿区如今安静得只闻芦苇丛中的虫鸣鸟叫,孤独的守矿人从小屋的窗口默默注视我们。矿区由于矿源枯竭已经倒闭很久了。成千上万的矿工从洞里出来,然后消失在地平线。他们都哪去了?当地人告诉我们,我们脚下踩着的许多地方下面都是矿洞。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这些连绵的石山下面密布着如蚁穴一般的矿洞。到底有多大面积?至少可容纳柳州市区所有人口。”这么大的矿区如今却是空荡荡的,它的倒闭也带走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在矿区办公和住宅区里,我们到处寻找那里曾经的矿工。他们说,正式的矿工都已经迁走了 ,但遍地都可能找到曾经的“矿民”。

他们所说的“矿民”其实是指矿区四周的曾经参与采矿的村民,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附近的村庄都以采矿为生。

“他们都发(财)了吧,挖了这么多

年矿?”“极少数,发的都是矿老板。”那些没有发的矿民现在又在做什么营生呢?回家种地,还是做起了生意?我们穿过荒凉的矿区,钻进茂密的甘蔗林到泗顶村寻找重新回归土地当起农民的矿民。

一路的甘蔗都长势良好 ,已经快到收获的时候了 ,泗顶村十几位村民 正在修路。我们要找的黄金福和莫明球两位曾经的“矿民”也在其中。泗顶村曾经有过多个采矿队 ,近百人从事采矿。

53岁的黄金福曾是泗顶村一队的队长。一队有18个人 ,现在只有黄金福重新回归土地当农民。泗顶矿于2005年左右逐渐倒闭 ,来自三江及贵州的矿工全部撤离。本地的矿民还是从矿上得了点小财 ,多数人都做起了别的营生 ,原来重新回归土地的很少 ,这几年又渐渐多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附近村子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采矿。矿上给各村一定的指标。”黄金福说 ,如今他站着的这一片土地当时就是一片荒凉。

那时候 ,白天也过“夜生活”,59岁的莫明球说 ,早上穿着“龙袍”进入黑暗的“龙道”挖矿 ,回来已是傍晚。地里的活只有老人做一些。

“龙袍?龙道?”“不是那个‘龙袍\’,是窿袍 ,黑不窿冬的‘窿\’。”莫明球说 ,这里土地少 ,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进那窟窿里去。一进里边就不舒服 ,在黑的地方仿佛有人在掐着你的脖子 ,让你提心吊胆。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危险事件发生。

黄金福说 ,这里过去盛产铅锌矿 ,我们都称为“艰辛矿”,但收益还是比种田好一些 ,因此人们都纷纷冒险去挖。

每个月有1200元左右的收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算不错。有家口的靠挖矿养家 ,年轻人得钱去快活。有时他们甚至夜里包车去柳州 、桂林市里边玩。

“矿区常年住着上万人 ,那时矿区什么都有 ,电影院 、歌舞厅 、酒店什么的 ,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莫明球说。

不做矿民之后 ,黄金福投资过苗圃 ,做过小生意 ,没有成功 ,回家看到到处土地荒芜 ,去年 ,他便折回来承包了几十亩土地 ,种甘蔗 ,种蜜桔。

“还是这样的生活比较踏实。”黄金福说 ,镇上也在种养上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和补助 ,这让他感到很有信心。

泗顶矿倒闭后 ,莫明球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矿区游击队员”。什么意思?就是夜里 ,偷偷与人合伙去采些尾矿。

“停工后的窿道黑麻麻的 ,就更危险了 ,有些人还把支撑柱给挖了 ,很容易塌方。后来就不敢干了。”莫明球说 ,以前搞了个养猪场 ,现在有孙子要带 ,就回来种甘蔗。

与采矿生活相比 ,两人都觉得现在的日子还是比较踏实 ,虽然重新开始农耕生活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黄金福对这片土地寄予厚望 ,他种了40亩甘蔗 、20亩蜜桔。甘蔗今年就有收成 ,蜜桔还得过两年 ,但长势不错 ,他很有信心。他有个儿子在外打工 ,还没结婚 ,果园将是他送给儿子的一份厚礼。他还盘算着甘蔗蜜桔有收成了 ,攒钱为儿子起一栋新楼 ,让儿子回来之后能安心生活。

“矿都挖空了 ,我们不能再指望子孙靠那个生活 ,那种生活也不健康。也不能总指望打工 ,现在农村政策好 ,只要有头脑 ,会经营 ,土地里也能刨出‘金元宝\’。”黄金福说。

新闻推荐

柳州市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市有关部门主要领导2012年2月份公开大接访活动公示

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12年2月17日、21日(融安县、鱼峰区)继续开展县(...

融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