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叫他“潘彩调” 71岁的潘荣坤热爱地方曲艺并致力于传承和推广
潘荣坤潘荣坤写的教材。
记者团黄丽新邱桂荣
“大家莫要笑我癫,彩调中毒太可怜。今生今世唱到死,棺材里头唱三天。”
这是今年71岁的潘荣坤的自嘲。他是广西曲艺家协会会员、柳州市音乐舞蹈协会会员、群文研究会会员。他从小就喜欢彩调,并致力于高沙锣鼓、彩调等壮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因为对彩调的痴迷,他被人称为“潘彩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尽一己之力,把彩调在小学里推广开来。
推动高沙锣鼓入非遗
高沙锣鼓是传统鼓乐的一种,因流传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曲目内容广泛,始于缅怀历史、祭奠先祖,后经不断演绎、充实,逐渐发展可表达祭祀、婚嫁、庆贺丰收、庆典等多种表演形式流传至今。2007年,高沙锣鼓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沙锣鼓得以列入非遗,登上大雅之堂,背后有潘荣坤的努力。1979年,他在原郊区文化馆任文艺辅导员时,接触到了高沙锣鼓,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寻找高沙锣鼓的文化渊源,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将之发扬光大。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中断,直到2000年后,他又重新开始挖掘和整理高沙锣鼓这一文化遗产。他坚持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调整原版锣鼓经,使其更适宜舞台的表演和普及教学,“高沙锣鼓有160年的历史了,要想传承下去,必须融入新的东西。”
2011年高沙锣鼓重新排演,2012年进入当地村民婚庆活动,2013年至2015年多次参加柳南区及市级活动演出,高沙锣鼓从乡间民舍走到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大舞台。经过大胆的创新,高沙锣鼓从最初局限于祭奠时的表演,发展到可用于婚庆、诗词诵读等各种形式的表演。
西鹅小学有一间高沙锣鼓传承基地教室,如今,高沙锣鼓在西鹅小学形成了教学体系。“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小学生抓起。”这是潘荣坤的一大心愿。
痴迷彩调获称“潘彩调”
壮族板凳龙舞,是广西戏曲彩调艺术表演的一个门类,濒临绝迹和失传。退休前,潘荣坤有机会接触到了这项壮族文化技艺,就再也放不下了。退休后,他决心发挥余热,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2018年,潘荣坤到香兰小学、弯塘小学教板凳龙舞,他亲自编排和教学。所有的教材都是他用笔一本一本地写出来。看到他写的教材,有文字、有图解,工工整整,用心之深,令人钦佩。
壮族板凳龙舞的表演是要结合彩调的,这正是潘荣坤热爱的原因之一。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小耳濡目染,潘荣坤痴迷彩调。退休后,他一心想让彩调走进小学校园。他亲自上课,乐此不疲。柳石三小彩调社团,在潘荣坤的编排导教下有声有色,2014年10月柳州市多家媒体报道了柳石三小彩调社团的成功事例。 2012年秋季学期起,柳石三小将彩调民俗文化作为该校的办学特色,还荣获柳州市非遗保护基地牌匾。
“讲彩调,唱彩调。彩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来做传承人,弘扬推广最重要。”说到彩调,潘荣坤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现在,他还把唐诗宋词改成彩调来诵读,把农历二十四节气做成彩调来教学。
新闻推荐
情感纪实一段真实的过往,一个铭心的故事,让痛苦埋葬在时间的荒野,让快乐飘荡在记忆的每个角落……●记者热线:13078070413●...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