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玩出新潮流 专访柳州本土乐队“马帮乐队”“三江黑侗男歌队”
“马帮乐队”宣传照。 (酷狗直播提供)“三江黑侗男歌队”宣传照。(酷狗直播提供)
“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融合实在太酷了!”“这样的混搭让人特别享受!” 7月31日,在酷狗音乐平台直播的“归山·非遗民族音乐会”上,两支柳州本土乐队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不少乐迷网友为其点赞。
日前,参加演出的“马帮乐队”和“三江黑侗男歌队”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聊一聊民族文化与潮流音乐融合碰撞的魅力。
A
“马帮乐队”:不忘根的柳州话被世界听见
记者:你们之前叫“米粉乐队”,为什么改成“马帮乐队”?
“马帮乐队”:原来叫“米粉乐队”是因为我们几个成员都是广西人,最早在珠海有个演出,临时决定叫“米粉乐队”,因为螺蛳粉、老友粉就是我们对家乡味道的思念。
之后有机会去海外,叫“米粉”有点驾驭不了当下乐队的风格。“马帮”自古以来是中国传统物质和信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别人一听我们的作品就知道是来自东方的音乐,而且这个名字符号性更强,所以就叫“马帮”。
记者:你们是怎么想到将地方特色加入创作的?
“马帮乐队”:像父母教小孩讲话,传承自己根源的语言,我们想保持一颗童心,永远保持对音乐的爱好,所以用“老腊肉”的嗓音来唱小时候的童谣,也是对根源的一种尊重。
我们在作品中加入了彩调、柳州方言等,是一种具有浓浓八桂风格的新的当代融合音乐。我们的作品是真正花了时间去融合出来的,就是能够让作品具备当代发生的一种气息,它老少皆宜,让大家一听就能感受到是真正的融合而不是叠加出来的。
记者:你们的表演反响怎么样?
“马帮乐队”:我们之前在欧洲的表演是比较过瘾的。当时我们在台上唱《马帮舞曲》,教他们用柳州话讲“一二三,走!”台下也是喊“一二三,走!”上万名欧洲人跟你一起唱,感觉又可爱又搞笑。
记者:那接下来还会带哪些特别的作品给大家呢?
“马帮乐队”:之前有去三江的六甲部落寻找创作灵感。当地的大声歌、细声歌非常有意思,国内说起这个很少人知道,所以现在我们也已经在酝酿相关作品,这个作品的名字就叫《大声歌》。
此外我们还在挖掘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元素,希望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将这些特色带出去,在不同的场合去实验去演出,得到观众的反馈后,再将它录制成成熟的作品。
B
“三江黑侗男歌队”:原生态侗音的守护者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们的乐队和作品。
“三江黑侗男歌队”:石头是三江非物质文化侗族琵琶的传承人,负责侗族大歌和侗族元素的收集,陆小晨负责音乐的创编,永生负责民族乐器的吹奏,还有国维及斌力,他们都是组合的乐手。在我们乐队里,侗族四大乐器都有,代表作品有《敬酒升歌》《我的家乡是侗乡》等。
记者:你们是怎么想到将侗族元素加入歌曲中?
“三江黑侗男歌队”: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侗族音乐文化,长大之后,我们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这些文化,就在流行音乐当中加入侗族元素。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让现在的80后、90后、00后能感受到,原来侗族文化是在乐坛上有一席之地的。
记者:你们创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三江黑侗男歌队”:初衷就是希望把自己民族文化推广出去。我们在保证了原生态音乐的同时,根据当代音乐做一些创新,希望这样的融合能够让大家比较容易接受。
在我们侗家,待客最高礼仪就是敬酒,很多人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我们的《敬酒升歌》融合很多现代和民族的元素,听完以后你会觉得侗家人民是多么的好客。我们的作品就是将最原生态的东西与当代音乐融合,但不会去改变原有的味道,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新的东西。保护好我们最原生态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失真。
记者:你们的表演反响怎么样?
“三江黑侗男歌队”:一开始还是挺多人不接受。因为口音的差异,会有人觉得我们的“侗腔”不纯。慢慢磨炼后,现在很多人都能接受,有时一些初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喊出那么几句,这也是我们的初衷,能起到一种传承的作用。 本报记者 韦斯敏
见习记者 蔡婉君
新闻推荐
柳州市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补助项目 符合条件者可获 500至4000元补助
记者张婷婷晚报讯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陆续进行,昨日,记者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了解到,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柳州...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