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三尺鲙如雪
□青丝
桃花、流水、鳜鱼,自唐代以后,就结盟成为一个特定的叙事语符。静态的桃花,流动的河水,繁衍不息的鳜鱼,共同描绘出一幅关于春日的诗性图景。
尤其是鳜鱼,不仅象征着宇宙万物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美食,以及富有小资趣味的生活方式。陆游诗:“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春江水暖,诗人思及鳜鱼的肥硕腴美,急欲尝鲜,按捺不住,跑到河边从钓鱼人手里买得两条鳜鱼,以展示自己做生活主人的决心。盘飧中的鳜鱼,作为一种寄寓淡泊名利、超凡尘俗的文化符码,为千古过往的人们提供了一份跨越时空的心理抚慰,滋润着历代文人枯瘦苍白的容颜。
鳜鱼的肉质紧实,细嫩腴美,向为食家所推崇。在柳州,市井人家遇到自家小儿不肯吃饭,面黄肌瘦,就多是到菜市里买鲶鱼或鳜鱼回家蒸食,给小孩子补充营养。人们深信,鳜鱼这样的肉食鱼类,动作迅捷,活泼有力,又攫取了其他鱼类的精华,是游动在水里的生命元素,为水产中的上品。这种古老的饮食哲学,巧妙地斡旋着人们心理及生理机能,将效应扩展到极致。
前几年,柳江河里被发现有食人鱼,为了安抚惊慌的市民,官方许以重酬,还分发了大量肉类作为钓饵给沿江的渔户及钓鱼爱好者,希望能把河里的食人鱼清除干净。结果钓上来的全是鳜鱼,那段时间也成了喜欢吃鱼的人的节日,不少人会在河边守候,看到有鳜鱼上钩,就直接掏钱买下,拿回家或蒸或煮。不过,柳州人并不是特别会吃鳜鱼的群体。为了突出鳜鱼的清鲜,古人是用杨树枝编织成锅盖,把鳜鱼背鳍上的硬棘,插入杨树枝的缝隙,覆盖在汤锅上,以热气熏蒸悬空的鳜鱼,溶解的鱼肉便从鱼骨上分离,自行脱落,坠入到锅中,成为一锅极为鲜美的鱼汤。
也有人把这种吃法视为暴殄天物,因鳜鱼的刺少肉多,丰腴肥厚,口感柔嫩而紧致,只有红烧或清蒸,才能尽彰其美。要保持鳜鱼的整体形态,宰杀时也很有技巧,须在近尾的地方下刀,切断鱼肠与身体的粘连,然后用两根筷子从鱼嘴伸入腹内,旋转几圈一扯,鱼肠就缠绕在筷子上被扯出来了。这种整条烹饪的鳜鱼,炊熟后肉呈蒜瓣状,如贝里含珠,又如莲蕾初绽,瓣瓣紧簇,洁白胜雪,衬以其特有的鲜腴柔嫩滋味,足以营造出一种乡愁式的诗意氛围。鳜鱼以最为日常的饮食叙事方式,诠释着市井生活的温情趣味,划出了入世与出世的分野。
最奇特的吃法当属徽菜的臭鳜鱼。其臭,不是用佐料进行的味觉改造,而是用盐水腌渍一段时间,令鱼肉达到质变前的临界点,这时再取出用油煎至干香,然后加上葱姜、笋片红烧。菜端上来,随着袅袅升腾飘散的热气,会夹杂有一股似酸似腐的味道,虽不甚强烈,却也足以令不少初次接触的人心生惧意,与菜肴汁红油亮、焦黄带脆的外观,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然而,若是有勇气去尝试第一口,就会发现,臭味并没有由表及里渗透到鱼肉当中。用筷子轻轻一扒,洁白的鱼肉就已脱骨滑落,一块块呈蒜瓣状,肌理分明,仍然保持着嫩滑紧实的质感。吃的时候再蘸一蘸盘中臭臭的卤汁,香与臭,鲜嫩与柔韧,爽滑与弹牙,所有对立的元素,都在咫尺菜盘间获得了统一。
我有一友人,早年听说臭鳜鱼为徽菜名品,颇为不屑,称无法理解这种饮食风俗,不明白为何要把鱼留臭了再吃。后来他得以品尝了臭鳜鱼,态度顿时为之改观,此后再说到这一美食,他就会流露出无限憧憬的神情。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谢耘)5月9日,柳州市召开火灾防治和校园安全管理及防范中小学生溺水工作会议,对防范火灾事故,加强全市学校复学复...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