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的那道光 庚子清明纪念柳宗元
柳宗元雕像
□陈佳雪
1200年前的11月8日,半生贬谪的柳宗元在柳州寓所与世长辞,而曾让他满心期待的回京诏书还在路上。虽然成为“北归人”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但他已经活成了万民景仰的“柳刺史”,成为柳州闪耀千古的“精神之光”。
一、照亮荒芜之地
纵使出身望族,才华出众,志存高远,纵使21岁进士及第,30岁正式进入朝廷政治核心,累官至正六品礼部员外郎,却因“永贞革新”的失败,光明的前景灰飞烟灭,柳宗元从繁华处跌落,成为被贬南行的“南渡客”。被贬到湖南永州整整10年后,公元815年,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当年6月27日,柳宗元到达柳州。
那时的柳州丛林蔽日,疾病猖獗,贼匪横行,民不聊生,在这块远未开化的南夷之地,柳宗元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四年,怀着“利安元元”之心,施“官为民役”之行,让地处偏远的柳州变得生机勃勃。
当时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此举为深受人身典押之害的贫苦百姓点亮了新的希望,对附近的州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导人民发展生产、修筑城郭、种植树木、开办学堂,治理四年,彻底改变柳州贫瘠落后的现状。昔日的“阴森野葛交蔽日”“贼满野”的荒弃之地,呈现出“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的和谐场景。柳宗元如蜡炬燃烧,舍身化光明,照亮了一方荒芜。
二、指引后世之学
柳宗元将先进农耕技术引入柳州,也将更好的文明引入柳州。刚到柳州两个月,柳宗元即着手重修被损的文宣王庙,推行儒家思想,对民众“动以礼法”,宣以教化。柳州旧志称“柳人知学自此始”,意思说的就是,柳州人开始懂得学习是从柳宗元到柳州的时候开始的。
由于偏远闭塞,当时百姓迷信神鬼嗜杀牲畜,生病后不求医问药,却通过占卜吉凶、祭祀求福。柳宗元就从教育开导入手,引导人们有病求医问药,再辅之以禁止巫医害人、推广医药医术的措施,使当地百姓“复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在千年之前,柳宗元劝人向善,教化人民,旗帜鲜明地叫板鬼神、反对迷信,此等勇气和魄力对柳州人刚直豪爽的性格影响甚深。
柳宗元还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对于青年学子的拜访都耐心接受,对他们循循善诱。向他请教过的,不仅是柳州的读书人,就连湖南衡阳以南的读书人都纷纷到柳州向他求教,其中中了进士的,几乎人人都向柳宗元学习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云:“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宗元以其高尚的师德和出众的才学,在当时深受青年学子的热诚与爱戴,亦为后世历代学子学习效仿的榜样。
三、催育文明之风
初到柳州,柳宗元曾写下“异服殊音不可亲”的诗句,但他接触了勤劳淳朴的柳州百姓后,便很快就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在柳宗元心中,柳州不仅是其所辖之地,也是他生活之所。
柳宗元本对城市建设、园林美化颇有心得,此前没有实践条件,到柳州后有了展示实现的机会。谈及城市规划,就不得不提柳州民间流传的“三川九漏”传说。当时柳州百姓吃水用水困难,人们天天带着水罐到柳江取水。柳江河岸又高又陡,特别是天旱时水位降低,取水要跑很远的路,而雨天路滑,上下更困难。由于迷信思想的影响,老百姓不敢动土打井。柳宗元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到柳州后的第二年,专门组织人力挖掘好几口水井,不但一举解决了柳州城内民众的饮水难题,更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用甘甜卫生的井水也使得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柳宗元也有系列计划。首先他亲自在柳江边上栽种柳树,大力推行“柳州植柳”,还于修复大云寺后,在周边“树木若干本,竹三万竿”,建东亭后“树以竹箭松柽桂桧柏杉”。柳宗元还在柳州城西北隅“手种黄柑二百株”,拉开了柳州开荒植树、种果、修路的序幕。针对柳州街道脏、乱、差,柳宗元动员老百姓一齐动手,重新修筑城墙,使“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当年“欲投章甫作文身”的柳宗元,与百姓们一起种柑植柳建亭,美化城市环境,最终形成了今天柳州一带“香柑遍地,绿柳成行”的胜景。柳宗元积极改造自然,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为如今柳州的宜居城市埋下了文明的种子。
四、折射现实之痛
在柳州期间,不仅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他诗文创作的丰收季节。在柳州四年中,他写下了诗文百余篇,既反映了在柳州期间的治理地方的活动轨迹,也反映了他在生活的最后岁月里对现实的感悟与心态的变化。
一方面,作为一方官员,柳宗元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治理地方成为其诗文创作的首要主题。如《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就是为修复文宣王庙所撰碑文,其中提出应该大力宣扬儒家的思想主张,以使得朝廷的政令在地方上得到贯彻。《井铭并序》是柳宗元记叙关心民生,组织打井以解决取水困难的文章,体现了他一贯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而《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和《种柳戏题》两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正是他亲自参加种柑植柳的活动感悟之作。这些诗文更多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造福百姓的强烈愿望,也正是柳宗元勤政泽民、经世济民的心灵写照。
这种心态在他的《种柳戏题》诗中反映尤为突出:“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预言自己今日于柳州之柳江边种柳,日后定会成为一个有趣的谈资流传。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显示了柳宗元性格中旷达的一面。当然,柳宗元也希望用“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的柳树,给柳州百姓留下一个思念。对此,他在诗中是这样表述的:“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此处借用春秋时燕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写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欲努力造福于民,又惭愧没有什么政绩留下的忐忑心理。
另一方面,抒发忧愤也是柳宗元在柳州时期诗文创作的又一重要主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云: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在平常人看来,柳州附近平地拔起的山峰是秀美可爱的。但是,对身处逆境,满怀忧郁的柳宗元来说,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诗中没有故作哀愁的无病呻吟,有的是巨大人生感恨形成的孤凄恨苦,印证着被贬谪却未屈服改志的苦痛,充溢着血泪的悲愤和愁思。
还有《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和《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的“榕叶落尽莺乱啼”等,既描绘了当地特有的景物,也借以抒发了胸中的忧郁。
治柳施政让柳宗元再次燃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火苗,同时又承受着长期遭到贬谪、渴望回归长安的忧郁痛苦,柳宗元备受煎熬却又偏要在无奈中奋力抗争。
五、温暖润心之旅
郁郁不得志的文人自古至今都在演绎着一段段离合悲欢,但是,每当说起柳宗元,心里总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想,真正感动着我们的,应该是那个逆境中脆弱忧伤而又坚强不屈的灵魂吧。
从高高的庙堂退出,转身行走江湖,寄情山水,游历人间,基本上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后自我调整心态最常用之法。而对于柳宗元来说,游历与贬谪经历相伴而生,是在生命的沉浮与突围中找到踽踽独行的自己的一场润养心灵的旅行。而柳州,则是他最后一个驿站。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交会,为何1200年以后,依然被人传颂和仰望?在柳州,柳宗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人而影响了一座城,其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始开教化的善行和仁政垂范千年,完全融进了柳州人的性格和精神当中。
于柳州民众,柳宗元是事事躬亲、处处为民的“柳大人”;于柳州教育,柳宗元是袭先哲德范、开后世之学的“柳先生”;于柳州文坛,柳宗元是才华横溢、文德并重的“柳大师”;于柳州城建,柳宗元是倾心种柳、美化家园的“柳子厚”;于柳州文化,柳宗元是精神之源、名垂青史的“柳柳州”。
庚子清明共战疫,
隔空遥拜柳侯祭。
利安元元勤为政,
礼兴教化民风易。
罗池轻叹愁几许?
柳绿葱茏舒心意。
风雨磨砺诗文著,
傲骨铮铮立天地。
今昔何以抚哀思,
唯承精神以铭记。
新闻推荐
今报柳州讯(记者廖艳明通讯员马玉忠)4月8日上午10时许,在柳州市胜利路公交公司出口,一过路群众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路边,马...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