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执着,所以坚守 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柳州桂彩文苑剧团

柳州日报 2019-11-24 11:26 大字

临近谢幕,演员依然用心演好戏。演员照着手机里的图片对着镜子化妆。演出结束后,演员在卸妆。

“你往里面直走,看见公厕走进去就是剧团了,他们两点半马上就要开演了。”11月18日下午,位于人民广场附近的广雅综合市场内,市场商贩为记者指路,找到了这个成立于1978年、柳州目前最后一个民间桂剧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柳州桂彩文苑剧团(以下简称“文苑剧团”)。

繁华闹市之中,铁皮棚子之内,这个被戏称为“厕所剧团”的老剧团,承载着一批七八十岁的老演员和老戏迷热爱桂剧的初心。11月18日、19日,文苑剧团在广雅综合市场内上演最后的两场答谢演出,台上年逾古稀的老演员轮番登场,台下闻讯赶来的老戏迷细细品味,记者听他们讲述了与文苑剧团结缘、为桂剧坚守的故事。

一年只有一半时间能演出

广雅综合市场一排商铺之中,一条宽一米多的小道门口挂着文苑剧团的红色横幅,穿过这条昏暗的小道便是一个铁皮棚子,左手边是市场的公厕,地板上还积有一些水渍,与公厕一墙之隔的就是文苑剧团的演出剧场。

占地200多平方米,正面是演员和乐队共用的小型舞台,台下一条条破旧的长椅组成观众席,一块四五米长的红布隔开的另一侧则是桌椅拼凑、一盏盏灯泡点亮的化妆间,挂满服饰、堆满演出道具,一桶用来卸妆的食用油格外显眼。

“最热的时候,棚子里可以达到40摄氏度,像蒸桑拿一样。演员都是老骨头了,穿着厚重的戏服很难演下去,观众也受不了。加上旁边公厕弥漫的臭味,演出环境非常恶劣,要唱下去实在太难了。”负责文苑剧团整体演出的团长闵武告诉记者,剧团一年只有大概半年的时间能演出,大概从春节开始到六月,再往后天气开始热起来休息停演,直到天气转凉才又开始演出。

“场地每个月租金2000元,加上水电费差不多3000元,这些经费都是来自观众买票和演员自掏腰包凑出来的,可经常入不敷出。”文苑剧团另一名团长李丽珠说,她今年已经81岁,与文苑剧团从鱼峰山脚下的石台、文惠桥底、海员大厦,到近些年的荣军路口,最后走到了这里。

他们去哪唱我们就去哪听

“感谢支持文苑剧团的各位,今明两天两场最后的答谢演出,作为感谢大家多年的厚爱。”18日下午2时30分,伴随着丝弦声、锣鼓声响起,文苑剧团答谢演出正式开始。台下不到20名观众汇聚,他们多是追随了文苑剧团十多二十年的老戏迷,今年88岁的郑素珍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每周三到周日下午,文苑剧团都会在广雅综合市场坚持演出,腿脚不便的郑素珍上午十一二点从城站路的家中出发,倒上两趟公交,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拄着拐杖早早来到剧场等待演出。“退休二十多年了,只要一有空就来看。从中午出发,带着点瓜子干粮,坐在这里听一下午,一天天的时间这么过去了,就指着这个乐子过了。”郑素珍告诉记者,原来文苑剧团在荣军路口的剧场演出的时候,数十名观众在台下其乐融融,现在搬过来之后,有些观众觉得太远了,岁数大了,身体不如从前,观众也就越来越少。

演出第一个剧目《访鼠》一开场,演员上台刚唱上两句,郑素珍与其他几个老戏迷迈着缓慢的脚步走到台前,将兜里揣着的红包塞给台上演员。“里面虽然只是个几十块,但是他们唱得好,我们就是希望他们能继续唱下去。”

坚守舞台唱了一辈子戏

桂剧,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优秀剧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柳州盛行桂剧之风,文苑剧团也是当时柳州最受欢迎的桂剧剧团之一。曾经柳州顶峰时期有三四个民间剧团火热演出,到如今民间桂剧团只剩下文苑剧团坚持演出。四十多年的坚守,这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的“大腕”唱下去。

曾经是柳州桂剧团的当家花旦、国家一级演员的马婉玉,原柳州市桂剧团业务副团长韦雪英,这些老一辈桂剧艺术家,都是在年幼之时深受同为桂剧演员父母的影响,从小在剧团里长大,十二三岁便登台表演,退休之后加入到文苑剧团,可以说他们是唱了一辈子桂剧。

文苑剧团目前有三十多名演员,大部分的演员都是从专业桂剧团退休的,也有一部分热爱桂剧的爱好者加入其中。70岁的刘瑞云年少时在剧团当过学员有桂剧的基础,直到退休后,仍旧对桂剧喜欢,和当时一起进行训练的伙伴再次回到了剧团登台演出。

每次演出前,演员们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场地,开始描眉画眼,准备道具,佩戴头饰。舞台上,精致的戏曲服饰,浓厚的油彩妆容,也遮挡不住岁月在他们脸上烙下的痕迹。

只要有场地演那就唱下去

演员们将一辈子献给了桂剧,老戏迷跟随剧团辗转听戏,这些老演员和老戏迷形成了互相的牵挂。每次演出,总有一些老戏迷带水果给演员,五元一张的门票,他们一买就买十张、二十张支持。墙布上,还挂有一张观众赞助表,一百元、两百元、五百元、一千元……都是戏迷为让剧团演下去的一片心意。

“这种尊重是相互的,演员尊重舞台,观众尊重演员,演员尊重观众。”除开演出时间之外,演员和戏迷也都成为好朋友。

但随着岁月的侵袭,所要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剧团的演员们年事已高,没有年轻人传承;观众也越来越少,答谢演出的观众还是闵武一个个打电话通知来的。

“距离上一次演出已经四个多月,今后还能不能唱下去还是个未知数。”闵武说,当前场地和经费仍旧是最大问题,这几乎也是所有的民间剧团所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市政府部门也给予了文苑剧团相关的补助。记者从鱼峰区文化馆了解到,在2017年和2018年,相关部门曾给文苑剧团共3万元的艺术团补助,用于购买服饰、行李箱和演出道具等。在经费上,剧团里的演员刘瑞云、周英也多次资助上万元资金帮助剧团一次次起死回生。

舞台落下帷幕,观众早已散场。11月20日,两场答谢演出后,这个位于公厕旁的小剧场开始拆卸舞台,演员们也将自己服饰道具一一搬走。

文苑剧团下一场演出还会有吗?闵武说,现在还在寻找合适的场地中。“之前演员和观众开过会都一致决定,只要有场地演,那就继续唱下去。”

本报记者 周枳伽黄蕊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政府牵线促进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打造 企业订单纷至沓来 村民种植不愁销路

有了企业订单,毛木耳种植户根本不愁销路。今报记者刘山摄今报柳州讯(记者刘山)11月22日,立冬刚过。再有20天,柳州市鱼峰区白沙...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