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担当 韦晓明中篇小说印象
□韦俊海
这两年,韦晓明如一匹黑马闯入了柳州文坛,令人大为震惊,这从他颇具实力的中篇小说创作中可以证实。
认识晓明,已有20余年了。初识他是因为喜欢他的散文,料想不到,近年他忙里偷闲,又搞起小说创作来了,而且出手还挺利索的,几乎每年有一部中篇荣登大刊。
去年,晓明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接着当选为柳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些荣誉的获得,源自其创作的成果。当他的中篇小说陆续在《民族文学》《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国家大型刊物发表后,朋友们莫不刮目相看,为他感到骄傲。
2016年1月,晓明的中篇小说《三江红》在《民族文学》上发表时,作为中华石都的柳州,许多人读到了,感觉可谓五味杂陈。小说描写奇石市场五光十色的人事光谱,其间恩怨情仇,正邪搏击,颇为起伏跌宕。而我从小说中,则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奇石行业生活的深入了解与扎实体验。小说对权力腐败渗透至各个行业的社会阴暗面的深刻揭示,对正义最终必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较为具体地表现了晓明文学创作的情怀和担当。
《三江红》渗透了浓郁的民族味,小说中人物说话的方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也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一些语言文化,感受少数民族神秘的魅力。
到了同年夏天,晓明的又一部中篇小说《空谷之上》跃上《民族文学》头条,这就不由得我不对他另眼相看了。一个作家在一年内连续在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而且还全是中篇小说,这在全中国,也是少见的。
小说《空谷之上》表面上写的是因兴建水电站而引发的拆迁风波,实际是写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新旧观念的碰撞,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主人公董福光内心深处的纠缠、挣扎集中展现了当下社会现实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他的个人经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现实温度。董福光是幸运的,石门潭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远行的游子,贾老沙、贾威林、贾玉斌等老中青三代人为他树立了榜样。当村中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幸福与价值时,董福光的转身归来让人们对未来又有了新的希望。
《三江红》和《空谷之上》呈现了晓明小说的基本面貌:正义感、道德感、励志性与深切的现实关怀。
从事教育新闻宣传的韦晓明今年再度出手,其中篇小说《底流》直接冲上了中国文坛顶级刊物《中国作家》。这部描写留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说,叙述厚重绵密,情节起伏跌宕,情感真实充沛。底流,这是海洋学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海洋底部一种较稳定、不受其他层次洋流控制,但又有着自身变数的洋流状态。作者给小说起这个名字,寓意深长。小说主人公——攻读海洋地质专业的留欧博士生,他的专业中就有“底流”这个术语,小说以“底流”作为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暗含了大多数中国人不论知识分子还是草根的生存状态。小说摆脱了一般化的农耕状态的人文描述,而把视野拓展到世界,但又立足乡土,确实难得。我以为,这是一部柳州作家在国刊发表的鼎新力作,是新时代柳州作家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广西作家创作的一个新高度。
综合晓明的三部中篇小说,我们不难看到:《三江红》是典型的民族题材,《空谷之上》是城市题材,而《底流》则是留学生的题材。这三部小说,从构思到情节推进,都显示出作家高超的艺术水准。韦晓明的小说,给我另一个深刻印象,便是作者乃文以载道传统的信奉者、践行者,他遵循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小说为民族代言,以小说担道义,其小说充满了正能量,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韦晓明以他扎实的文学底蕴,给了我几点感受:
一、讲好中国故事。晓明与其他作家不同,从他创作的《三江红》小说题材来看,大多是来源于家乡的变化,他要把故乡的故事,用文学的语言,表达给读者,让读者真正地感受到中国故事的魅力。
二、创新理念。从中篇小说《底流》的创作中,不难看出晓明在故事的创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小说发表后,我很震惊地问他,怎么想到写这样一个陌生题材?他说到欧洲探望在那读博的儿子,所见所闻很有感触,便尝试运用小说手法,创作表现新时代中国留学生大部分心系祖国,顽强进取,誓要学成报国;同时也有极少数把握不定,最终沉沦、迷茫的种种现象。这个故事的创造,首先源于作家敢想敢干的创新理念。惟其新理念创作出来的作品,方有登上国家刊物的可能。
三、饱含生活激情。激情是一个作家的思想折射、内禀的表露。《空谷之上》阐述了人与人饱满的情感,写出了人与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那份爱恨情仇,展现出时代的风貌。
事实上,我对晓明的小说解读不只这些,因受字数的限制,只能写这些。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与理解有更多的方式,这只是我内心的感受,读后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系当代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新闻推荐
郑俊康带队到潍坊市拜会潍柴集团高层领导 加强合作交流 推动共赢发展
记者陆晓艺晚报讯11月22日至23日,市委书记郑俊康带队到山东省潍坊市,拜会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潍柴集团”)高层领导。...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