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智造”在破与立中崛起 ——柳州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聚焦(二)

广西日报 2017-06-20 06:55 大字

本报记者 骆万丽

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和脊梁,百年工业史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质与荣光,也给其留下了发展中难以回避的桎梏与沉疴。

重工业城市如何摆脱污染的“宿命”?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如何良性互动?

柳州把答案放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上,落实在创新驱动的实践中:突破传统路径、颠覆旧格局、摒弃落后产能;向创新要动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重塑产业竞争力……在破与立的重构中,这座老工业城市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改“旧”育“新”

重构发展新动力

6月,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二期现代化总装车间,工业机器人在繁忙的流水线紧张有序精确操作。每天超过860辆汽车从这里下线走向市场。

不远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内,31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专家赵奕凡博士正忙着搜集市场反馈,对即将于下半年上市的新能源电动汽车E100进行调试和改进。“目前,E100体验活动已累计投放2000多台体验车,超过1万位用户进行了深度体验。我们团队正根据用户反馈进行改进和完善。”(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赵奕凡所在的团队是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开发科,这个拥有上百人的部门基本以高学历的90后为主,年轻、朝气、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今正承载着企业转型升级新的希望。

从传统微型车生产企业转型为以生产乘用车为主,再到进军代表着行业发展新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早已从曾经的“西部小厂”发展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佼佼者。

上汽通用五菱的转型之路,正是当下的柳州向创新要动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打造绿色工业发展模式的写照。

长期以来,柳州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现有工业体系中,汽车、冶金、机械、化工、造纸、建材等产业,无不属于污染较重的行业。

重工业聚集、粗放式发展模式、基础设施老化,让这座老工业城市在前行的过程中饱尝苦涩,“酸雨之都”的“头衔”正是发展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工业转型,是摆在柳州面前必须突破的难题。

“打破工业传统路径依赖,全力突破工业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生态效率低下的发展瓶颈,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等各项创新,打造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工业发展模式。”这是柳州市决策层的共识。

转型,势必要打破桎梏,击中沉疴痼疾——

过去五年间,柳州市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3.7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2.5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3.8万吨,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2.4万吨……

发展,要向创新要动力,催生新业态——

“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十大科技提升工程”等相继出台,从政策体系上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柳州智造”转变;“十二五”期间,柳州市累计完成企业技改投资4066.8亿元,年均增速21.3%,是“十一五”的4.2倍,连续多年位居广西首位。

技术更新改造不仅提高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是带动了支柱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显著提高。2016年,柳州汽车产销量均超过245万辆,位居全国城市第三,产销量接近全国的1/1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柳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3,新产品产值率始终保持在25%-30%。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柳州工业新的增长点。大到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小到节能环保新型珠光材料、厚度仅在30纳米至200纳米之间的ITO靶材……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柳州市工业比重已达11%,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退”为“进”

树立产城融合新标杆

生在柳州、长在柳州的柳州市民赵一霖还记得这座城市旧时的模样:“城在工厂中,工厂在城中”“出门有工厂,抬头见烟囱”。

职工生活区与生产区连接、工厂与城区交错,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带来严重污染的同时,也制约了城市发展的脚步:城市化进程中,市区空间越来越狭小,柳州陷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时缺乏空间的困境。由于工厂布局分散,企业间无法就近获得生产配套,难以有效形成产业集群。

“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打破工业传统布局窠臼。”柳州市副市长何焕全表示,“柳州市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启动污染行业的整合重组,并对工业布局进行科学重塑,树立产城融合新标杆。”

这是一盘以“退”为“进”的大棋局——

柳州卷烟厂、柳州花红药业、柳州冶炼厂等一批传统老企业纷纷“退城进郊”“退城入园”,通过异地技术改造、重建或扩建,重获新生。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重污染企业,坚决关闭。

新工业园区加速崛起,成为柳州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新的战略承载地。柳东新区如今已成长为广西产城融合的新标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并辐射到汽车服务、汽车检测、汽车物流、汽车休闲等多种新业态。产业导入、人口导入、人气导入的造城三部曲,让新区一直保持活跃状态。2016年柳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28.98亿元。

进退之间,正是这座老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工业新城蜕变的生动写照。

减“耗”增“绿”

开辟发展新空间

污黑浑浊的工业废水滚滚涌入处理站,经过预沉调解、反应沉淀、过滤、冷却降温、加氯消毒等一系列工艺后,变成了可供循环利用的潺潺清水。——这是6月15日,记者在柳钢厂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目前,柳钢已实现‘水-废水-处理-回用水’的封闭式循环利用模式,整个生产流程不外排废水。”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向记者介绍。

柳钢曾经是柳州的污染大户,柳钢厂区曾被当地人戏称为“连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在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候,“要柳州还是柳钢”的抉择,痛苦而艰难。

“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不搞好环保,企业连生存发展的条件都没有。”在钢铁行业形势持续恶化、企业降成本“压力山大”的大背景下,近十年来,柳钢累计投资约70亿元,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球团烟气全脱硫、干熄焦,转炉、高炉烟气干法除尘,水渣超细粉、钢渣热焖等50多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曾让柳钢人头疼不已的“工业三废”问题,如今余热余能被回收发电,废水全部被截留回用,废渣全部被综合利用。柳钢的产能从100万吨发展到1200多万吨,但污染排放量却大大降低。

“绿色发展不是柳钢的掣肘,而是新优势、新动力。”甘贵平说。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一系列的节能技术,让柳钢在循环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并非钢铁行业独有。打破工业落后产能瓶颈,坚持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道路是柳州打造绿色工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做“减法”,强力推进节能降耗,持续抓好钢铁、化工、水泥、造纸、制糖等重点工业领域、重点用能企业、重点节能项目等“三大节能重点”,确保增产不增污。另一方面,做“加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方式,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调整能源结构、加强低碳基础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对“三废”的综合利用。

“加”与“减”的取舍,打破了工业发展的瓶颈,也开辟了发展新空间。曾经的“酸雨之都”如今已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柳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0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8.87%。

新闻推荐

柳州 精神病人街头裸奔乱拦车? 警方迅速到场处理,发现是一名醉汉引发的乌龙事件

南国早报柳州讯(记者许洁琳)6月17日晚10时许,有多名路人和司机报警称,在柳州市跃进路与庆丰路交会路口处,一名没穿裤子的老人乱穿马路并站在车道上,手舞足蹈见车就拦,疑似精神病患者。柳北巡警110警务中...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