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千里藕田碧连天 ——柳江区龙新村产业扶贫记

广西日报 2017-05-26 07:15 大字

本报记者 覃伟立

5月19日,站在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龙新村千亩藕田前,看莲叶在碧波中荡漾,柳江区扶贫办主任韦彦荣心情愉快。

龙新村2011年被自治区列为“十二五”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并被纳入国家整村推进扶贫规划。2016年底,龙新村完成整村脱贫摘帽任务,成为柳江扶贫的“样板工程”。

“以前都是土路,即使把技术送进去,但产品难运出来,村民也没心思种藕。”韦彦荣说,后来上级拨款,村民出人出力修路。水泥路一通,外地老板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藕,村民种藕的积极性上来了,脱贫不在话下。

修通村道,冲破贫困篱笆

龙新村离城区只有5公里,但之前只有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骑摩托车去买化肥得花上半天,农产品更是难以运出去,村民只能守着良田过苦日子。

“龙新村2004年开始种莲藕,你猜当时总共种多少亩?” 村党支部书记毛求林伸出一巴掌说,“50亩!连续好几年都是50亩!现在种多少?1500亩!”

路不通的苦日子,龙新村良四屯的韦柳满记忆犹新。1999年她和覃志向结婚时,覃志向的大哥把单间让出来,给他们做婚房,大哥一家搬到外面像柴房一样的单间里。“就10平方米这么大的房间,我们一住就是十几年。”韦柳满说。

要冲破贫困篱笆,首先修路。柳州市、柳江区领导多次下村督察,划定工期,如期推进。(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过去5年间,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各屯。路修到哪里,当地村民就大面积种藕。到2016年,全村9个屯全部通了水泥路,绝大部分村民种上了莲藕。

为了鼓励村民多种藕,柳江区还按亩给种藕贫困家庭一定的补贴。

“现在我们家种了4亩半莲藕、两亩水稻、两亩半花生。”韦柳满说,“价格好的时候,一亩莲藕能有1万元收入。”2015年,韦柳满在老房子旁边起了一层楼房。2016年,加盖到了第二层。

路通,产业自然而然发展起来,扶贫效果立竿见影。龙新村2015年底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28户总共种了79亩莲藕。2016年6-7月,28户贫困户销售约1万公斤莲藕,虽然当时市场价格偏低,但仍有36万元纯利。

多管齐下,扶贫不留死角

扶贫不留死角。龙新村54户贫困户中,15户因病致贫,5户因残致贫。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柳江区想出多种扶贫对策。

龙新村另一个主要产业是双季葡萄,集中在龙朝屯。2014年到2015年间,柳江区扶贫办多次组织技术人员下村,送思路、送技术,原来的荒地上,竖起了葡萄架,架上爬满葡萄藤。

龙朝屯的葡萄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全屯种植300多亩葡萄,其中120亩是两年前村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入股合作社种植的。6户贫困户入股了合作社,51岁的熊新如就是其中一位。他因病,不能干重活,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016年底,首批挂果的30亩葡萄有了收成,他得到分红1400元。“今年120亩葡萄全部挂果,分红更多。”熊新如说。

对一些确实没有能力大面积种莲藕或葡萄的贫困户,后盾单位、柳江区扶贫办联系企业对口扶贫。去年10月,柳江区与柳州一家劳保公司联系,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缝纫机和原材料,让贫困户在家加工劳保手套。现在,首批10户贫困户受惠该项目。龙朝屯的黄桂青腿有残疾,行动不便。每天,她用两三个小时缝纫手套,能缝四五十双,算下来,每月也有六七百元的收入。

特色产业,覆盖7成贫困户

龙新村是柳江区特色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柳江有23个贫困村,贫困户5318户,贫困人口1.8万多人。柳江特色产业发展得好,扶贫就从扶持特色产业做起。

扶贫先扶产业。23个贫困村都制定了产业发展计划,有种植、养殖,也有休闲旅游等。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技术骨干指导帮扶农民脱贫。对有旅游基础的村,引进客商开发旅游项目。

发展特色产业是扶贫重中之重。柳江在巩固和发展贫困村原有的糖料蔗、莲藕、葡萄、种桑养蚕等产业基础上,培育和引进柑桔、百香果、大果山楂、蜜枣、菊花、罗汉果、花椒、山羊、竹鼠、蛇等特色种养品种。2016年脱贫的9个贫困村,都建立了两三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到70%以上。

柳江还积极筹措资金,用于产业扶贫。2016年共投入770.75万元,扶持30多个产业项目,项目基本完成实施。“今年我们计划脱贫6个村。”韦彦荣说。

新闻推荐

2017年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柳州赛区海选火热进行中鼓励孩子大声朗读 请从这一步开始

瓦厂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饱含深情地群诵《少年中国说》。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隶属教育部)、中国朗读网、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主办的2017年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全民朗读柳州分赛区截至目前...

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柳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