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0后柳州妹把线“绕”出新花样

南国今报 2017-05-16 16:37 大字
虽然线艺制作需要很多的耐心,但丹丹依然觉得这种充满神秘的古老技艺很有魅力。

今报记者李宁琳 文/图

线艺,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却在一位80后柳州妹黄丹丹的手上“复活”,她不仅自学研究了这门技艺,还将它整理归类,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

从小就爱做手工

丹丹生长在一个地道的柳州家庭里,她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对她的影响特别大。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特别手巧的人,尤其喜欢亲手制作各种生活用品。从小,她便看着家里的衣柜、沙发、桌椅、床,一件件神奇地从父亲的手里被制造出来,这种感觉一直感动她到如今。

在潜移默化中,伴随着手工技艺长大的丹丹从小学开始便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手工天赋。丹丹说,小学的时候,她开始用爸爸的木匠工具捣鼓着各种女孩喜欢的小饰品制作,到了初中她开始学做衣服和各种小玩意,等升到高中,她的家人已经开始穿着丹丹设计、缝制的衣服满街秀时尚了。

后来,从桂林医学院的药学专业毕业后,丹丹一直在柳州的医药领域工作,她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各种手工技艺,在手工的世界里,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和享受。

古老技艺有魅力

因为对手工制作情有独钟,丹丹钻研手工技艺从手工布艺到缝纫技艺,再到绣功技艺,十分繁杂。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的目光被一种古老技艺牢牢锁定,并且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丹丹说,那是一次在观赏考古出土文物时,她被一些贵族首饰所吸引,它们都是用金属线相互缠绕制成,繁复却有序,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却精致无比。这些高水准的手工品让她震撼,后来她得知这种首饰的技法在古时被称为——线艺。因为时代的更迭,线艺鲜少被传承,如今已不多见。

没有老师,没有教材,丹丹琢磨着自己该如何掌握这门延续了千年的古老技艺。因为对线艺的喜爱,丹丹去挖掘古籍,甚至还查找了很多国外有关线艺的书籍,渐渐摸索出一条手工线艺的制作方法。

然而,光有古籍中记载的资料并不够,丹丹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提升,于是她开始去购买各种古往今来的线艺作品,如戒指、项链、耳环、胸花、头饰等各种线艺品,然后仔细研究,甚至通过拆解的方式来学习,由此增进自己对线艺的研究水准和技艺。

文字记录成教材

老天总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在如此艰难的“盲学”之路上,丹丹不仅掌握了古代的线艺技术,还将这门古老的技术融合到新时代的技术里,制作出更精美的线艺品。

丹丹说,线艺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发展历史中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尤其是汉代以来,生活美学得到极大的发展空间,线艺技术在首饰、金属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说线艺技术是打造人们美好生活的功臣之一。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古籍还是如今的时代,都没有对这门古老技艺进行完整记录。

线艺有数不清的技法,但越是看着简单的东西却越不简单,它要求手工者不仅要懂设计,还要了解每一根金属丝硬度、软度及缠绕方法。丹丹将自己对线艺的研究归纳、整理、分类,将线艺的前世今生都仔细地记录在一本册子里,100多页的册子,数千种技法,她整整手写了一年。如今,经她归纳整理的线艺技法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手工者的学科教材。

丹丹说,她热爱各种古老技艺所带来的韵味和人间沉淀,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柳州打造一座关于各种古老技艺的博物馆,让过去那些远离我们许久的手工技术都能洗尽尘土,可以用一种崭新的面貌,向每一个人诉说着它的故事。

新闻推荐

第四期摄影学习课程开始报名学点摄影技巧 不辜负好时光

罗淇中摄李辉摄容饮源摄学员参加人像外拍合影。今报记者颜篁摄第四期摄影活动安排今报记者陈小燕波光粼粼的江水、一望无际的花海、夕阳下在操场上奔跑的少年……生活中,有太多值得记录的时刻。而...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