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楷模候选人回访④:“天眼”编队“天眼”仰望星空 他们再攀高峰
今报记者周育舟
2016年9月25日,在中国贵州省境内的一个山区里,一只举世瞩目的“观天巨眼”睁开了。这只“观天巨眼”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下称“天眼”)。
为“天眼”提供反射面索网的是柳工集团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维姆公司),欧维姆“天眼”编队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对这一超级工程的巨大贡献。如今,“天眼”正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而曾经为它奋斗的欧维姆“天眼”编队虽已“解散”,但编队里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已经重新出发,着手于不同新项目的研究。
1 看到“天眼”还会激动
“天眼”的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依靠索网的柔性伸缩来调整反射面,实现对宇宙现象的对焦、定位及追踪,因此反射面索网可谓是“天眼”的骨架。
为“天眼”搭建骨架的正是欧维姆公司。为了研发出能够达到“天眼”使用标准的索网,“天眼”编队的所有技术人员都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过无数次设计试验、讨论修改,终于研发出了远超当时行业标准的索网。这种索网具有超强的抗疲劳性,能够满足“天眼”时刻变化方向以追踪宇宙现象的要求。
从“天眼”正式启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可欧维姆公司高级工程师韦福堂只要在新闻、电视等任何地方看到有关“天眼”的消息,他都会想起曾经为它奋斗的700多个日日夜夜,激动不已。
欧维姆技术中心锚固技术研究所所长黄颖是“天眼”编队的成员之一,她说从“天眼”启用后,就再也没有接到过从“天眼”基地传来的任何消息,“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说明索网运转一切正常。”
2 “天眼”之后重新出发
在“天眼”工程结束后,欧维姆“天眼”团队又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出发。
黄颖说,现在国内的很多高校和其他科技部门都经常到公司参观交流,她在负责接待各种学术交流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各种试验,想要把为“天眼”打造的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项目之中。
“‘天眼\’索网的规格比较小,要想应用到桥梁的拉索等大规格的工程上,还需要进行多次的试验才能找出最佳的匹配数据。”黄颖说,做项目研究会非常忙,可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忙碌的生活节奏,觉得每一天都没有浪费。
同为“天眼”编队的欧维姆拉索设计工程师朱元这大半年来也没闲着,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新能源风力发电的项目上。
朱元说风力发电设备是风塔,传统的风塔都是钢结构,但钢结构的搭建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运输成本,安装起来也费时费力。因此他这大半年来一直在专注于改变风力发电设备的结构支撑,用拉索的结构代替传统的钢结构,这样既可以节省制造和运输成本,安装起来也更容易。
目前,风电拉索项目的研发已经成熟,江苏、新疆等地区已经开始应用这项新技术。
3 创新精神延续传承
在“天眼”之后,欧维姆又参与设计创造了许多“之最”项目,例如世界第一高的桥梁北盘江大桥应用的就是欧维姆的钢绞线拉索。
欧维姆的许多技术处于国内甚至世界的领先水平,许多海外项目也因此找上门来,埃及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桥、印度的大跨度斜拉桥都需要欧维姆提供技术支持。
1989年出生的莫鲤木是“天眼”编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作为企业里年轻一辈的技术人员,莫鲤木在“天眼”项目的两年多时间里,看到了许多前辈是如何孜孜不倦地做设计、搞试验,是如何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放弃不气馁,是如何忘我地追求科技创新。
莫鲤木说,这一切才是他在“天眼”项目中最大的收获。
欧维姆公司高级工程师韦福堂说,“天眼”对于欧维姆来说只是一段里程,而科技进步和科技研发的道路没有尽头,永远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待他们去挑战。
新闻推荐
豆子绘情感纪实一段真实的过往,一个铭心的故事,让痛苦埋葬在时间的荒野,让快乐飘荡在记忆的每个角落……讲述人:赵妮妮(化名)女27岁公司职员柳州人记者热线:13078070413邮箱地址:237229427@qq.com文字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