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专家高度评价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柳州经验”龙城实现工业和环境良性循环

南国今报 2013-05-06 13:19 大字

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右二)在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柳州经验”。今报记者张存立 摄

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柳州如何从“酸雨之都”转变为宜居之城?昨日,柳州市委、市政府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柳州经验”座谈会,邀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0多名专家,为柳州未来之路建言。

“酸雨之都”早摘帽

上世纪90年代,柳州市曾与长沙、重庆、贵阳,并称为全国四大“酸雨之都”,酸雨频率一度达到98%,因此柳州过去有“十雨九酸”的说法。“那时候,柳州的山是一片白色,山上没有植被;青菜叶子上满是酸雨侵蚀后留下的洞,市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有人买了自行车,不敢撕掉包装纸,担心车子被酸雨腐蚀……”座谈会一开始,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就向专家们描绘起柳州过去的景象。

郑俊康紧接着介绍,2006年,柳州市的酸雨频率为52%,近三年已经降至17%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柳江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的Ⅱ类到Ⅲ类。环境方面,2006年柳州市建成面积为10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5%;去年建成面积17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到45.5%。柳州市又把工业企业迁到工业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目前,柳州正在朝着打造一流教育、文化、医疗目标努力。

此前,柳州市已经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称号,如今已把目标确定为打造花园城市。在市区绿化方面,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植物,争取实现四季都有花开。据了解,柳州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都已通过评审。作为曾经重度污染的重工业城市,既摘掉“酸雨之都”的帽子,还获得环保模范城的称号,相信在全国都能起到示范作用。

结合经验申报试验区

座谈会前,与会专家已经游览柳州,对城市环境有了直观印象,大家都对柳州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柳州经验值得推广”。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指出,柳州对工业企业的治理并不是一关了之,而是搬迁、改造、关闭相结合,其中最根本就是技术改造。柳州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生态容量,增加森林植被增强碳吸收能力,再与节能减排相配合,实现工业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尹也对柳州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柳州有了文庙、工业博物馆、柳江等大景观建设之后,可加强园林小景的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街头小景,提升休闲度假的吸引力;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还应加强技术攻关,加大对环境友好工业的投入;走向市场,形成更多生态支撑的产业;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更新速度;探索更“友好”的农业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教授赵昌文建议,柳州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确立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如环境问责、重罚污染行为等,可以考虑实行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或试验。

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王兰军更加明确地提出,建议柳州持续努力申报“中国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他甚至表示,不妨在“山清水秀地干净”基础上,再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柳州口号,如“柳州·中国工业生态文明城”。

打好特色文化牌

“我觉得柳州的建筑文化没有特点,尤其是横跨柳江的十几座桥‘吸引力\’并不强。”云南省社科联主席、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范建华根据自己的观感,指出了柳州建设的“不足”。范认为,柳州对桥的设计完全可以加入本地独有的民族特色,“比如三江的巴团风雨桥尽管建于100多年前,但当时的人们已经设计成人畜分道,这完全是一种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柳江上的桥也可以设计成人、车、景分离。

范建华还提出,柳州的地域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关系处理还不是很到位,像融水苗族、三江侗族这些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还没有好好利用起来,在柳州市区基本感受不到。因此,他建议柳州加大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利用,同时加大力度打造城市特色,比如建设滨江文化带、商业带、艺术走廊,在东门外可以恢复成历史街区,结合众多博物馆,将柳州打造成为博物馆城等。

今报记者谢永辉

新闻推荐

柳州市开展“治火患、抓长效”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半个月发现火灾隐患755处

柳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胡明朗(左二)带领消防检查组,对该市的市场、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今报通讯员廖华 摄柳州市政府决定从4月20日至6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