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疾人的春天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通讯员 吴翊生 文/图
杨逢今(左)和黄祖佑在欢快地洗车。
一年来,在右江区四塘镇新明村敬老院旁的残疾人洗车场,54岁的杨逢今都会与两个同伴等候顾客上门。
如果人生可以按四季来划分,那么对于左手左脚残疾的杨逢今来说,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冬季之后,现在他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洗车之余,杨逢今喜欢到田阳、百色市区逛逛,这一年多来,杨逢今精神充实、生活丰富。
4.敬老院里的音乐迷
杨逢今除了乐于助人,工作认真卖力,还爱听音乐。
若不是正在锄地种菜的管理员黄次兰“泄密”,杨逢今也许不会说出自己的生活喜好——听音乐,他喜欢听壮族山歌,也听国语歌曲,不久前,他在市区花280元买了录音录像机。
杨逢今很喜欢壮族山歌,他指着录音录像机的屏幕给记者介绍里面的山歌手——男的是田阳的、女的是巴马的,像跟乐迷谈自己喜欢的歌星一样。
1.渴望自立
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杨逢今生于1960年,他的命运正如那个时代一样艰难多灾,他3个月大时,因一场重感冒去打针,却由于医生的失误导致左手左脚残疾,至今走路左脚只能踮着,一瘸一拐的,左手伸不直,使不出力气。
童年的杨逢今祸不单行,才几岁亲生父亲就去世,母亲改嫁到邻村(碌六村)杨家,他和哥哥杨逢章便跟随继父姓,所幸继父一家对他们都很好,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幼年的杨逢今并没有觉得自己残疾,他只是觉得自己走路与别人不大一样,直到被村里的伙伴、学校的同学奚落嘲笑,他才感到自己是残缺的。
尽管如此,但杨逢今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他努力学习,成绩相当优异,读到三年级时,因贫穷被迫辍学。杨逢今只能待在家里,做家务、看牲口。
45岁以前,杨逢今没出过百兰乡(现四塘镇百兰村)。母亲、继父都过世后,他就跟大哥杨逢光一家住在一起,虽然大哥一家对他不错,但在杨逢今心中,他总觉自己应该独立生活,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一直想出来走走,现在算是实现了。”杨逢今笑着说,他觉得政府给了他机会,让他通过自己的右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记者手记:
去采访杨逢今之前,记者一直在想着怎样跟杨逢今交谈,因为不可避免地要了解一些过去的遭遇,担心他会敏感。见了杨逢今,才知道多虑了,因为他内心充满阳光,虽表达不甚顺溜,但问什么,他都乐意回答,还相当主动。
他把这一切归结为,身边的人一直对他很好,让他感到温暖,心里自然没障碍。“我现在生活不是很好么!”杨逢今的这句话,一直贯穿着采访的过程,荡漾在记者的心里。
随着政府对国家福利事业投入的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杨逢今”不再因为自己身体的缺陷而遭社会冷落,都能迎来自己人生的春天。
2.闲不住学洗车
2005年春天的一天,村干部告诉杨逢今一个好消息,镇里的保安村养老院有个名额,问他愿不愿意去——不用做工,生活还有补贴,杨逢今听了很高兴。“当时我只想着,能出去走走,换个环境生活是我做梦都想的事情,我也不想拖累大哥一家一辈子。”杨逢今说。杨逢光听了弟弟杨逢今的想法,也尊重他的选择。
杨逢今至今记得很清楚,当年10月20日,民政部门的人开车到百兰乡(现四塘镇百兰村)接他,临行前,大哥杨逢光给他100元,到了保安村敬老院后,杨逢今逛四塘街,走田阳,进百色,把多年来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城市面貌看了个饱。
在保安敬老院的6年时间里,杨逢今也闲不住,常帮管理员烧饭给大伙吃,有些老人洗澡、吃饭不方便,杨逢今也乐此不疲地帮忙,喂猪喂鸡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杂事,他也都乐意做,因此他在敬老院里人缘不错,管理人员及民政干部都说——他是个把敬老院当自己家的人。
但对于杨逢今来说,他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找一份工作。“不在乎多少钱,就是想尝试有工作的感觉,证明自己有用。”杨逢今吐露了心声。
杨逢今的这个愿望在2011年7月还真有了眉目,当时右江区残联组织残疾人赴柳州免费培训,征求意见时,杨逢今毅然报了名,其实他心里比谁都乐。“当时就说了,回来政府建个洗车场给我管理呢!我听了很高兴,觉得他们好像懂得我想什么似的。”杨逢今咧嘴笑道。
3.劳动最快乐
洗车场距离杨逢今卧室约有百来米,3月21日10时许,杨逢今跟记者在他的独立住房里攀谈,突然说:“先这样,我得忙咯!”说罢,匆匆出门,小跑过院子,穿过菜园。原来是有人来洗车,一年来,杨逢今已经练就了一个“绝活”,对洗车场的机器轰鸣声特敏感,“它一响起来我就来精神、浑身有劲”。
上门的是一辆摩托车,晴天洗车的人少,这是他们当天的第一单生意。杨逢今的两个伙伴黄祖佑、黄建忠喷水、擦车,杨逢今跟他们大声地说笑,操作工具给摩托车喷泡沫,三个哥们忙乎着把一辆摩托车的外体反复洗了个遍,很兴奋,笑容有些夸张,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一样。
洗车时是我们最有精神、充实、幸福的时刻,都这样疯狂惯了,你可别见怪呀!”洗完车,杨逢今恢复平静,似乎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洗车场在2012年1月12日开业,这个经营了一年多的洗车场,洗摩托车6元、小车20元、大车50元,因为手脚有缺陷,他们动作有些慢,洗一辆大车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月最高总收入也就2136元,少的时候只有800多元,交了水电费,他们只拿4成,钱虽不多,但他们体验到了劳动过程的乐趣。
“国家包我们吃住,还买猪和鸡给我们养,派我们去学习,办洗车场安排我们工作,每年4套衣服,每月20元补贴,这是我们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杨逢今乐呵呵地说,工作让他感到精神充实,还能挣不少钱,可以自己支配。
新闻推荐
女子骑“电驴”遛狗“爱狗人士”挥拳打人 民警赶到时,男子已逃离
手牵拴着链子的宠物狗,开电动车行驶在路上,却被一名半路“杀”出的陌生年轻男子打了一顿。男子理直气壮地讲述自己的理由:“你这种行为是虐待狗,我是爱狗人士,看不惯!”5月27日晚,宠...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