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河上的艇仔粥
●青丝
艇仔粥是起源于广州的一种粥品,于清末之际发轫,由往来穿梭于珠江水面上的小艇制作发售,供人乘游珠江时品尝。有人肚饿,只须远远招一招手,或喊一声,就会有卖粥的小艇靠拢过来,不多时,一碗滚烫香滑、鲜甜甘美的艇仔粥就会递到客人的手里。而这一幕场景,于上世纪初的柳江河面上,也是每天上演。这些并无图像和文字记录、只是留存在老人记忆里的昔日风情,犹如一幅残缺了的版画,虽然已有部分佚失湮没,但也还是能够生动反映出昔日柳州民间的一部分生活内容。
凡到过广州的人都知道,珠江与柳江河的地形有着显著的区别。珠江因濒临出海口,水面几乎是与城市的街道齐平,加上大小河道互通,既便于船只往来,又可使船只与岸上的行人形成良好互动。因此,珠江水面上不仅有装饰豪华的酒家和游船,各式渔艇草舫亦纷集其间,两岸的影院、商铺也是并列罗布,使得行人如织,这一切,都是艇仔粥发源并有着巨大商机的基础。相比起来,柳江河虽然是绕城而过,却没有如此优越的地形条件——凹陷的柳江河谷两边,沿岸都高于河道数十米,在过去,除了几个自然形成的码头,河岸旁大都是竹林和土坡,人们想要下到河边,并不是很方便。受这种地形的限制,柳江河面上的船只,想要做生意,也存在着先天上的不足。
但是,柳州因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兴盛,自清代中后期就发展成为了“桂中商埠”,是西南的木材和农产品集散中心。柳江河因可直通下游的广州和香港,为木材、大米的主要运输渠道,货物吞吐量极大,桂北及贵州的木材、竹子,都是结排放流而下,在柳州转运。与此同时,从广东运来的棉纱、布匹、煤油、百货,也是溯江而上,在柳州交易。因此,柳江河面上的船只及水上人家,于上世纪初日趋增多,大小船只穿梭往来,热闹非常。为方便一些船家及商户的饮食需求,就有人效仿珠江上的游河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另一方面,过去的柳江河面上尚无横跨两岸的水泥桥梁,行人车辆过河,都是依靠用船铺置木板造成的浮桥。这样一来,卖艇仔粥的小船,聚集在浮桥两旁,也可以揽到不少的生意。
艇仔粥是根据客人需要现煮现卖,主料是新鲜的鱼肉或河虾。过去,柳江河的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有芝麻剑、腊锥、船丁鱼、草鱼、桂鱼等多种淡水鱼,虾子也是个头硕大,肉质清甜。那些在柳江河上以打渔为生的船家,有了收获,会第一时间卖给做艇仔粥的小贩,以此保证鱼虾的新鲜。小贩用粳米熬一锅白粥,把鱼宰杀除刺,片成薄片,虾子去壳后剔除虾线,用姜丝、花生油、酱油腌渍待用。鱼骨、虾壳用白布包好,放到白粥里熬煮吊味。另外再配上葱花、胡椒粉、炒熟研碎的花生末、煎熟切碎的鸡蛋丝、油条丁等原料,就可驾船穿梭于两岸的商船和木排之间,或往来于浮桥两端,兜售叫卖。
若有人呼要,小贩就往船头的灶里添几片柴,用一只小煲把粥烧滚,然后添入鱼片或虾肉,稍稍搅动一下,用滚粥的温度把作料烫熟,立刻起锅,撒上葱花、胡椒粉、花生末、鸡蛋丝、油条丁,即可奉客。食客或立于岸边,或坐在自家船头,捧碗而食。用调羹舀一勺送入口中,绵滑如丝的粥底和鱼虾的鲜美,相得益彰,加上揉合了众多配料的香美,那种清鲜甘甜的自然之味,叫人一尝就停不了口。
我尚幼时,听闻一位已至耄耋之龄的邻居说,柳江河上卖艇仔粥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后,因时局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加上屡遭日机轰炸,柳州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于险境下,人们也很难再有心思到河边吃艇仔粥,卖粥的小艇也因此而急剧减少。据老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柳江河面上还有几艘船卖艇仔粥,只是当时柳江河的水运已不复昔日之盛,吃粥的人很少,后来又因政策的限制,卖粥的船家都改行打渔或跑货运了。
及至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些脑子活络的个体户,又在五角星的夜市上经营现煮现卖的艇仔粥,作料也更为丰富,鸡丝、黄鳝、田鸡、鱿鱼,色味俱全。因粥味鲜美,价格亲民,也是颇具人气。而如今,虽然在街边的粥铺排档、食肆酒楼,都可以吃到艇仔粥,但是昔日的那种在柳江河的船上吃粥的情韵,却再也找不到了。
新闻推荐
超市店长挪用公款70万元越赌越输,越输越赌,走投无路投案自首
“花2000多元买彩票,中了7万元,看来我蛮有赌运的哦!”32岁男子罗某曾如此称赞自己的好运。罗某在柳州市某连锁超市做了10年,还当上了店长。就在前途大好时,罗某“马失前蹄”。从去年9月至今,罗某陆...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