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鲜花齐齐凋落令人遗憾 ——柳州市集体经济老名牌的衰荣沉浮(下)

柳州晚报 2010-07-22 07:56 大字

“双马”的新旧交替也寄托着龙城人民新的期盼敢为人先策马扬鞭

纵观市电扇厂和冷柜厂的发展轨迹,不论是技改投入 、人才引进还是销售策略都有惊人的相似,同时,也都有其独到之处。

两个企业在技改方面的大胆投入曾经让人惊讶。

1979年至1984年,市街道工业局利用新增税利还贷的办法,帮助市电风扇厂从银行贷款3000万元,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引进了日本 、美国 、意大利等国的先进生产线,并改造了一批专用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1986年该厂投入1200万元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

1980年,冷柜厂前身市冷冻机厂贷款27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并在1982年该厂增挂市电冰箱厂厂牌。1984年6月,该厂完成了技术改造,引进丹麦产箱体及门体生产线 、英国产油漆作业线 、德国产真空成型机 、意大利产发泡机和日本总装测试设备等专用设备86台

(套),以及国产通用设备98台(套),整个生产流程基本实现了机

械化,形成单班年产雪条机 、电冰箱10万台的生产能力。

他们“胆大妄为”的做法曾经引起很大争议。时任市冷柜厂厂长的杨鸿泉回忆说,冷柜厂第一次大手笔进行技改时,自治区人民银行领导来柳检查工作对此深感惊讶:为什么对这个不到100万的小厂,批了如此大一笔资金进行技改?“技改为了提高工艺和产能,我们是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之后才作出的决定。当时市场对日用家电的需求是相当大的。”杨鸿泉说。

记者了解到,市冷柜厂是柳州市比较早进行市场调研的企业。在生产电冰箱之前,该厂曾跟华中的一家研究所对广西的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最后才决定先生产冰箱,再生产冰柜。而原来,上面是要求冷柜厂主打冷柜产品的,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机制灵活的集体企业主动根据市场调整生产方向的一次成功尝试。

此外,冷柜厂一起步就走厂校结合的道路,长期与上海交大合作,由对方进行产品的设计 、选材,并抓住政府支持利用贷款进行了技改,大胆引进人才,在刚刚放开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杨鸿泉总结冷柜厂在当时取得成功的经验有6个:政府的支持; 准确的市场定位;集体企业灵活的机制;厂校结合的推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大胆的人才引进。

说起大胆的人才引进,电扇厂和冷柜厂都各有典故。

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紧接着人才成为最大的缺口。1982年,市冷柜厂大胆出击到一所著名高校招人,其列出的优厚条件至今还让人心动:安排住房,且住房里配备有冰箱 、洗衣机 、电风扇等当时最高级别的日用品。优厚的待遇和生活条件终于为柳州引来第一个到集体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无独有偶,1983年春天,市电扇厂做了一件“敢为人先”的事。春节刚过,他

们在《柳州日报》第一次用大篇幅

刊登了招聘人才广告,列出种种优惠条件招贤纳士。

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十分大胆的行为,还曾饱受非议。时任市电风扇厂厂长刘雅章说,有些人说我们是挖国营企业的墙角,扰乱了工厂的职工队伍。但事实证明,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了生产。

而在营销方面,两个企业都各有高招。市电风扇厂在广西率先采取工商联营方式,利益均沽,风险同担。由于工商联沟通了产销渠道,扩大销量。于是,电风扇厂及时利用这种机制扩大规模,降低了成本,反过来又促进销售,形成了良性循环。1989年开始冷柜厂则以一次“还本销售”策略让人刮目相看。当时,由于市场相对饱和,国家开始限制此类产品的生产,减少了投入,而产品销售又陷入困境, 企业的生产和新产品的研制经费都没有着落。在这种情况下,冷柜厂大胆承诺,凡购买都乐冰箱的市民,五年内货款全部还给顾客。此举措共卖出冰箱两万多台,回笼的资金4000多万元成为企业渡过难关的及时雨,并借此推出了新产品。

艰难转身曲终人散

几乎与双马电扇和都乐冰箱冰柜一同辉煌的还有电热毯 、电火锅 、电炒锅等家用电器产品。这些集体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到达鼎盛时期,但同时也令人惊讶地突然从高峰跌落谷底,由于种种原因走向了衰落—— —到1995年,双马电扇年产能力达120万台,但由于全国市场电扇生产一哄而上,互相冲击,该厂当年实际生产42.万台,只及原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当时,仅在柳州市,生产电风扇系列产品的厂家除电扇厂外,还有市开关厂 、市微电机总厂 、市佳力电机厂 、市长虹机器制造公司等。1994年柳州市冷柜产量达20余万台,由于国内同一产品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到1995年仅生产5.6万台。同样,电冰箱也出现市场疲软,市场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电冰箱产品限产 、停产。1995年柳州市电冰箱总产量仅5.6万台,仅是产能的一半。

1995年,成了很多轻工业企业难以跨过的坎,就像突然遭遇一场暴风雨,满树的花一夜之间几乎全部凋零了。至今,这样的结果很多 人仍然想不明白。

三大支柱(汽车 、冶金 、机械)

产业发展起来了,但在全国面对充满活力的改制企业 、新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企业和政府都缺乏资源,致使原有产业,如电子 、电机 、电器 、仪表 、纺织等产业衰败了。这些产业如今很多成为某些城市的支柱产业,为什么其在柳州市却衰败呢?

董世忠(曾任主管柳州工业的

副市长)认为,广西和柳州市没有抓住第二次发展机遇。改革没有跟上,企业缺乏活力,技术改造和引进没有跟上。同时要看到,“八五期”后,市场竞争充分而激烈,此时企业绝对需要的是,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及企业发展战略和优秀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和社会上取得自己发展的一切资源,才能保持活力和发展。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研究不够,缺乏对

企业的改革(产权和企业制度) 、

战略和人才运作的指导。

从市洗衣机总厂的没落也可窥一斑。该厂曾是全国第一批获洗衣机定点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但从

该厂第二期技改(1987年)来看,

虽然当时从日本引进了一批先进设备,却没引进技术,加之缺乏专门人才,套缸全自动洗衣机和双缸新水流洗衣机的质量问题迟迟未能解决,难以批量生产,中途停止了新产品生产的研制和改进,致使大批国外进口设备闲置。1989年,该厂只好改产抽排油烟机,造成了洗衣机专用设备用不上,技改投入和项目的失败,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原市冷柜厂厂长杨鸿泉认为,集体企业有先天的弱点,有的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有的经营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有的缺乏诚信 、目光短视 、追求目标短期化等等。柳州的集体企业要重新崛起,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尽快界定集体企业产权边界;深化改革,把集体企业办成真正属于职工自己的企业;制定政策,扶持和引导集体企业健康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新世纪集体企业经营者队伍。

而作为市民,章葵显然不知道这些企业发生了什么。只是在她的生活里,鸿运扇和“艾美特”牌落地扇很快代替了双马电扇,它们材质轻巧 、美观和相对便宜的价钱没有理由让她不跟进消费。从此,笨重的“双马”便鲜有人问津了。但跟大多数市民一样,章葵还是很喜欢“双马”,期待着它有一天“身披五彩衣”忽然又在市场中出现。

她觉得,柳州的轻工业人应该再度奋起,像“金嗓子” 、“两面针”一样为这座城市塑起更多的品牌。

过去的半个世纪,前辈们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了我们充足的底气。

新闻推荐

教育公益讲座报名火暴 北京四中网校讲师张文捷主讲,名额有限

...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