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采访权利必须依法保护 网友热议本报记者采访中受伤事件

柳州晚报 2010-04-02 11:06 大字

□记者覃黔本报记者李书厚在一工地采访时,遭到现场一工作人员粗暴阻挠致伤。这一事件经报道后迅速在新华网、柳州新闻网、腾讯网等多个网站转载,引起很大反响。一时间,阻挠记者采访成为龙城市民热议的话题。

记者也是个无奈的群体

外柔内刚:同行被打,心底不免有点悲凉。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现在的记者,面临报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光环少得多了,更多的是为抢新闻吃苦受累。现在,许多机关部门推行“首问责任制”,但是,对于主动性采访,一些人仍是“踢皮球”,一句“不清楚”就可以轻易地把记者推出门外。

fish:同行之间调侃,说记者们遭遇各种不测就像某某报社对面的那家麦当劳,“二十四小时不打烊”,这样的经历似乎平常而自然。对记者而言,或许这份职业天然就包含了惊险 、刺激 、激情 、理想 、信念 、坚持 、不求回报的付出,甚至某种程度的疯狂吧。

既然选择了它就意味着选择了这所有。

生态农民:在做记者时,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把自己在采访中遇到的不公 、困难 、阻力 、危险呈现给受众,这些经历偶尔或会写在仅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更多的时候过去了就过去了。

记者采访中为何被打?

道道道:因为记者要采访的问题是当事人不愿公开的—— —或是黑箱交易,或是欺上瞒下,或是文过饰非。说打人者“法制观念淡薄”,当然不是,谁不知道打人犯法?宁可冒着打人犯法的风险,也要堵住被“公开”的渠道,可见“公开”比上法庭打官司的威力要大得多。

xue001:这首先与舆论监督有关。大部分打人事件都是在记者进行批评报道 、揭露黑幕时发生的,有些个人和单位认为这会损害他们的不正当利益,所以对记者恨之入骨,甚至有些单位还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

记者被打是社会之痛

物语:我曾做过8年的记者,我发现民众 、特别是遭遇到不公平事务的人,都对记者抱有期待,希望媒体能伸张正义。如果记者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那记者就可能什么都不敢报道,最终可能让民众陷入绝望。

xfltb:由于记者的努力,我们看到更多的真相,也看到蔑视民众的特权思想一再被谴责,也看到怀揣公平的记者在报道的同时也架起一座爱的桥梁,这都是记者的功劳。针对记者的打击报复增多,可能使整个记者群体产生寒蝉效应,最终损害公共利益。

线条单一:记者的工作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应该确保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和权益。记者如果成为“高危”职业,那会是社会之痛。

保护记者采访权利

风马牛不相及:做记者难,做敢说真话的好记者更难,要切实保护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如何保护记者的采访权利?严惩记者遇袭事件中的不法之徒 、保护记者不被打击报复 、确保记者不被陷害中伤,无疑是基本中的基本。

明晃晃: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1月8日记者节,新闻

出版总署对新修订的《新闻

记者证管理办法》进行解读,规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工作人员应为合法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便利和保障,同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 、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在水一方:要想新闻记者绝对“不挨打”是不现实的。

新闻记者被赋予了更广泛的采访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之后,只会更容易使他们投入到一种忘我的工作激情当中,他们“挨打”的可能性只会更大,他们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性也只会更大。我们必须从法律的角度保护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让记者“挨打”事件越来越少,从而达到让普通公民“挨打”事件越来越少的目的。

新闻推荐

天山路号广雅广电宿舍红光三区金山丽园门面八中学区房

 ...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