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第一炉铁是怎样炼成的

南国今报 2019-08-12 15:43 大字

工人在炉前取样。蒋国华 摄 柳钢繁忙的夜晚。周磊 摄 柳钢生产画面。周磊 摄 柳钢正式投产举行盛大剪彩仪式,年轻美丽的林奕(图中左一)手捧红绸花站在领导身旁。受访者供图 年轻时的柳钢工人林奕,如今已年近八旬。受访者供图 讲起第一炉铁出炉的情景,84岁的柳钢老工人路先习骄傲又自豪。今报记者巴方 摄 花丛中的柳钢高炉。蒋国华 摄

今报记者巴方实习生王敬莹

如今的柳钢,越来越具备现代化超大企业的风范。不仅在柳州建成十里钢城,事业的版图更是横向扩张,不断上马新的大型生产基地,跻身全国500强。

万丈高楼平地起。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一穷二白,哪儿有什么工业?又哪来的钢铁?从“手无寸铁”到今天的钢城,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呢?

近日,本报记者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走访当年柳钢的第一批建设者,试图顺着柳钢的发展足迹,追溯它的过往,通过还原历史,揭示造就今天辉煌的力量。

1

“要帮广西搞点建设”

解放初期,不要说柳州,整个广西都贫穷落后,几乎没有工业。

“当时柳州这边啥企业都没有,只有鹿寨有些冶炼作坊,用小土炉炼点生铁,只能做铁锅砂罐,连锄头镰刀都打不了。”老柳钢工人路先习说。

1958年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期间,时任广西省省长的韦国清,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汇报了广西的情况。提到经济建设,韦国清说:广西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一个火柴厂,两个烟囱,就是省会南宁的全部工业家底。

实际上,在会议召开的一年前,广西省工业厅就已经打报告给中央,请求在柳州建立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听了汇报,毛泽东主席当即对身边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说:“广西比较困难,要帮助他们搞点建设!”

正是毛主席的这句话,决定了柳钢的诞生。

1958年5月,一批从大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来的技术人员,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一路南下到达广西,支援边疆工业建设;更多柳州本地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建设柳钢的行列,比如路先习和林奕。

当时23岁的路先习是融水干部学校的教员,1958年2月刚参加工作,5月正好赶上柳钢要招一批工人。“我们从融水一起来的有五六十人,从县里来柳州,上哪儿找这么个好机会?所以非常高兴,想着一定要好好干。”

林奕从融安来到柳钢的时候才19岁,和路先习一样,他们都是因出色而入选。

柳钢选址在柳州北面的雀儿山下,地广人稀。

林奕至今记得当初的情景:“雀儿山那边十里荒凉,人烟稀少。”

“一片荒原,长满野草,好多坟堆,这一片完全就是城外郊区,当时还有豺狼出没,各种小野兽都有……”路先习感叹。

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克服困难,掀开了建设柳钢的序幕。有点文化基础的工人,被派到外地钢铁企业学习技术,大部分人留下搞基建。路先习到安徽的马鞍山钢铁厂学了一年,林奕则去了重庆钢铁厂学习。

2

第一炉铁水出炉记

柳钢初期的建设,并不顺利。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曾一度下马,后来恢复建设。直到1960年,才完成基础建设。广西第一座高炉,终于树立起来,准备正式生产了。

路先习因学习时间比较长,技术熟练全面,成为1号高炉乙班的班长。为了整个广西第一炉铁的诞生,他和工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们几个班长在那段时间都不回宿舍,困了在高炉前靠一靠,饿了饭堂送饭上来,一天24小时甚至4个班都在那里守着。”回忆当年,84岁的路老感觉就像昨天一样。

他清晰地记得那天炉上工作的每一个步骤:

首先是烘炉,烧柴火,用鼓风机吹,把风吹到炉子里去,烧热炉膛,烘干。冷却后工人进去装炉。装炉是开炉前必须的工序,底下铺枕木,铁路用的那种漂亮枕木,四四方方,铺得平平整整。炉子里面好大,有七八个亭子那么大,像个大房间一样。枕木铺好多层,差不多有一人高。然后放木材,缝隙里填满刨花,上面放柴火。之后放焦炭,放炉渣,放矿石,溶剂,其他配料等等。人从外面封口,出去点火。

刨花燃了,枕木着了,焦炭渐渐变成红色,烧上去,矿石渐渐融化。燃料烧完,马上送风,用焦炭的火热,加上热风的温度,让炉子升温到1000多℃。赤红的铁水,终于在无数期盼中出现。

“第一炉铁,是我们打开,放铁水出来的。”路先习自豪地说,他永远记得那个重要的时刻。

1960年2月18日晚上9时15分,柳钢的第一炉铁,也是广西历史上的第一炉铁,从1号高炉奔涌而出。路先习亲手打开了高炉炉门。

“第一炉铁水不多,因为渣子很多,那个铁水黏黏稠稠的,有十来吨。”

这一炉铁是试验品。经过多次试验完善后,产量提升到三四十吨。1965年2月25日,柳钢宣布正式开始生产,并在当日举行了盛大的点火仪式,当时的自治区、柳州市,以及柳钢领导剪彩。

年轻美丽的林奕,就是当时捧着红绸花的工作人员。那天她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白衬衣蓝裤子,裤线都还是头天在枕头底下压出来的。

“剪彩的时候,全场沸腾!”说起那天,79岁的林奕眼睛闪耀着光芒。

3

难忘的建设场景

柳钢投产的第一年,生铁产量9620吨,钢材产量1970吨,从此结束了广西“手无寸铁”的历史。

林奕当年在柳钢的小轧车间,从事车工工作。她和其他年轻姑娘两班倒,“下夜班的时候,一个人走长长的路回疗养院那边的宿舍,没有路灯,周围没有人家,一片寂静,我也不知道害怕。”

对路先习来说,难忘的事情更多。

那个时候条件艰苦,他们穿的防护服和防护帽,里面加了石棉,又厚又重;防护帽结构复杂,后面兜块布,前面隔块玻璃观察炉火。因为他们不仅在炉口前作业,而且脚边就是铁水沟。为防1000多℃的铁水溅到脚上,他们不仅要穿特制的袜子和大皮鞋,皮鞋上面还得套上防护罩。生产环境本来就是极度高温,加上这一身装备,不一会儿身体就会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里面的衣服很快湿透,然后又去吹干,一会儿又湿了。”他说,“汗出得太凶,所以我们车间里都有个大桶,装满淡盐水,一会就得去喝上一大罐——要补充盐分,要不人就没力气了。”

有一次,高炉的出铁口有渣子堵住了,半天都清不干净。作为炉前班长,他操起一根钢钎去捅。高温下钢钎头没捅几下就烧软了。他换了好几根,费尽力气去捅。

忽然间一股火焰从他前面飞过去,通啦!

一下来,他发现白帆布工作服的右边肩膀处被烤得焦黄焦黄的,一摸,碎了。打开一看,一片红红的,上面有七八颗花生那么大的水泡。他脱了防护帽喝水,感觉耳朵好辣。工友喊起来“班长,你的耳朵一圈都是水泡!”

炉口工喊他去医务室上点药,他笑笑:“不用,还没烤熟呢”

泥炮手听见嚷嚷起来:“同志们中午加菜喽!班长发猪耳朵,每人一个!”

“哈哈哈”快乐的笑声洒满炉前。辛苦也好,危险也罢,都不曾让他们有一丝畏惧。

4

一甲子的努力铸就辉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仿佛转眼间,一甲子的时光悄然而逝。路先习和林奕,以及一大批建设者,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虽然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们的后代,也在父辈挥洒汗水的地方贡献了青春,如今接力棒传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人手中。

一代代建设者,用60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柳州钢铁工业发展的壮歌,浓缩了广西的工业发展史。柳钢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500强企业与全球50大钢企之一。产品出现在鸟巢国家体育馆、港珠澳大桥、核电站、三峡工程、天眼等举世闻名的超级工程之中,展示着广西高端钢铁产业的科技实力。

如今的柳钢人依然努力,不断做大做强。以柳州本部生产基地为中心,防城港钢铁基地和玉林不锈钢基地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钢铁发展版图已然形成,今天的柳钢人正在用辛勤的付出,铸造百年基业的宏伟蓝图。

新闻推荐

中考生如何报读 职校或技校?市教育局就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记者赖柱武实习生赵杨晚报讯近期,晚报热线接到不少中考生及家长来电咨询:如果考不上高中,该如何报读职校?报读职校和技校需要...

鹿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鹿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