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什的故事

柳州晚报 2019-08-12 11:37 大字

□蒋杏明

在好友青群满室时尚厚重的实木家具中,一套带着茶具的竹沙发却置于中心位置。这套老式的竹制沙发呈现着年代的久远,坐处、扶手和椅背均已成橙红色,有着油亮的色彩,沙发的弯节处因磨损而用透明胶带精心地缠了一圈又一圈。这套旧沙发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从实木椅上起身,坐到这年代久远的竹沙发上。沙发软绵绵的,吱吱地发着声音,我被它过往的经历缠绕着,忍不住向青群问了它的来历,果然,它的主人是有故事的。

那一年,山东突发洪水,庄稼颗粒不收,当地灾民因饥饿而四处逃难。在鹿寨十字街住着一家王姓的人家,家境尚可,为人质朴,在当地口碑很好。王家一共生养了3个女儿。一日,大批的难民经过十字街后,王家人发现有个两岁左右小孩在家门前独自站立着,过了很长的时间,也无人照看。担心小孩挨饿,王家的大姐姐便走过去,将小孩带回了家中,自此小孩便在王家作了养子,也跟其家姓王。这小孩后来即为好友青群丈夫王先生的父亲。

王家为书香门第,家中几层楼,均是书柜,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王父自小聪明懂事知礼,很受3个姐姐和养父母的疼爱。王父自幼饱读诗书,家中也一直培养他,先送他去本地私塾读书,到了学龄时便送到柳州读书。毕业后,王父先后在窑埠联美小学、人民小学、龙城小学任教与担任职务。

王父身材高大健壮,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一般,受到师生们的爱戴。后来,王父在柳州认识了一位贤淑美丽女子,也是一位教师。在20世纪50年代新婚时正逢建国初期,国家提倡勤俭节约,王父还算是很奢侈地花了几元钱,买了一套结实的楠竹沙发作为婚房的摆设。

几年后,家中有了一儿一女。

1966年初的一天,正值雨季,王父带领着学校班级的学生到郊外春游,回程中突然天降大雨,此时师生们正在陆续经过铁道口,听到了火车到来的敲钟预告声。由于雨天路滑,学生们年纪尚小,直到火车呼啸而来时,还有学生仍停留在铁轨上,王父见了,立即飞身而上,将学生扑下铁轨,自己却被火车碾压而亡。提到这些,王先生沉重地说,早些年去为父亲迁坟,见到父亲的遗骨都是断裂成一截一截的。

王父英勇事迹,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关注,王家也获得了安抚。王家一次性获得抚恤金,两个孩子每月每人享有18元生活费,直到年满18岁为止。至此,王母便又当爹又当妈,承担起教育和抚养孩子的重任。

父亲去世时,王先生只有6岁大,面对父亲的突然离去、妹的幼小、母亲的艰辛,他心中产生了小小男子汉的冲动。他发誓要好好听妈妈的话,做个像爸爸那样的汉子。16岁时,离国家先前规定的抚养年龄尚差两年,但王先生却坚决要与其他的同学一样,到农村去插队,锻炼自己。

从城市到农村,从每月国家定时补助的18元到每天抢工分要口粮,对于身体单薄的他,是个严峻的挑战。刚开始,别人一天割一百多斤的谷子,他的产量只是别人的一半;别人挑一百多斤的谷子交

公粮,他只能挑80来斤,工分比别人少了许多。但他不服气,以加长工时来跟人较劲。从此,天未亮他就起身下田,天黑了还没收工,就这样一步步地赶上了同伴们,个子也长高了,健壮了。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王先生的人生发生转折。他说,那时候,读书复习简直是读疯了。每天上工的钟声没敲响,就已经看了很久的书;出工下田也带着书本,只要有一丁点空闲就打开书本来看;收工后,晚上点着煤油灯看,油烟把鼻孔都熏黑了。后来,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王先生从农村回到家中认真复习,最后一举而中,成为了一名教师。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无论家中添置了多少家具,王父留下的这套竹沙发则一直跟随着王先生一家。王先生小的时候,王母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用干净的湿布将沙发的每一片竹子、每一截竹节弯头都擦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兄妹俩和客人歇坐。后来王先生结婚,有了新房新家具,但这套竹沙发依然跟随着他。因为竹沙发那红得发出光泽的每一根竹片、每一截竹节都记载了他父亲的英勇无私,记载了他母亲的默默奉献,记载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自己那些不平凡的生活故事。

新闻推荐

本月有8场“双选”洽谈会 还没找到合适工作的高校应届及往届毕业生可关注

记者冼冰晚报讯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昨天,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继7月举办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