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婚礼是人生珍藏心底的感动

南国今报 2015-05-05 13:04 大字

1960年代的革命婚礼(资料图片)如今新人们追求个性化婚礼。图为在柳州市柳江上举行水上婚礼的游船经过蟠龙山瀑布。 今报记者张存立 摄浪漫风情的户外婚礼(佳玉良缘供图)

◎龙城婚事面面观(四)

今报记者毛秋雁 岑琴 方凤琪  策划:今报记者方凤琪

5月是结婚旺季,众多新人们在这时走进婚礼的殿堂,一些参加婚礼的长辈们也禁不住拾起自己过去的那段美好回忆。无论婚礼是简是繁,它必定是每个人心底最珍藏的感动。

50年代的婚礼:

只是一个形式

“相比现在的婚礼,我们当年的婚礼好寒酸的。”今年89岁的李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结的婚,相比现在的孙辈结婚方式,他感觉当时的婚礼好简单。

89岁的李先生原来是鹿寨县某铁矿的工人,妻子是柳州布鞋厂的职工,两人当时是通过好友介绍相识的,第一次见面,两人感觉不错,经过几个月的交往之后就决定结婚了。那时的结婚证就如同一张荣誉奖状一样。

因妻子住在柳州市,他们的婚房就是当时妻子租住的宿舍,宿舍不大,就是一房一厅,房间小,只能容一张床,厅却比较大,可以摆下3个大圆桌。当年很少有人去饭店请客,多数都是在家宴请亲朋好友,婚礼仪式也就在宿舍举行的。因为两人的父母都在农村,他们只宴请了工友。

结婚时,李先生和妻子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就28元,夫妻两人就给了一个喜欢做饭的工友20元钱,让他买食材做饭,20元钱就是他们整个婚礼的全部花销了。对于结婚用品,两人只买了一个大皮箱以及一个脸盆。

结婚当天,小小的客厅摆上3桌酒席,挤得满满的,很热闹,至于酒席上都有什么菜,李先生只记得当时只买了猪肉,然后就是各种小菜。在酒席上,两口子仅仅是一起回敬了一下工友,并没有像现在那样,新人需要一桌一桌挨个敬酒。对于工友的红包,李先生说,当时不兴吃酒打红包,来的工友们,三三两两凑点钱买枕巾、毛巾、脸盆等物品就算是红包了。回想当时结婚,李先生说更像是简单的请客吃饭。

不仅李先生如此,上世纪50年代年轻人结婚都是这样,结婚主要就是邀请亲朋和要好的同事吃饭,简简单单,不像现在人结婚有这么多程序和要求。有些新人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夫妻两人就去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没有条件的,连张结婚照都没有。不过,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影响到彼此的感情。结婚50多年,李先生和爱人没有吵过一次架。李先生说,婚礼仅仅是个形式,只要两个人感情好,以什么形式结婚都不重要。

70年代的婚礼:玩真的“过家家”

婚宴在家里摆,酒菜由自己做,如今只有在农村才能见到这种“原生态”的婚礼了。但是六七十年代,就算是城市里,在自己家里摆婚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柳州市民方先生是1975年10月份结婚,他的婚宴就是在家里摆的,玩的就是真实版的“过家家”。摆酒当天,隔壁邻居和朋友都会来帮忙,有人负责借桌子、借碗筷,再不够就去租。酒席是请邻居里比较会做菜的人来帮忙,也有父母亲自掌勺的。一桌酒菜,成本不过20多元,有鸡有鸭,和当时的伙食相比,已经很丰富了。

方先生的爱人宏女士说,如今的年轻人,一场婚礼下来,要准备多套礼服,有什么中式礼服、西式礼服、敬酒服等等,花样太多。“那时哪有那么讲究?西装、婚纱都没见过。”宏女士说,当时就连街上卖成衣的都很少,最流行的就是去做一身新衣裳,的确良面料,已经很高级了,而且还是以裤装居多。方先生婚礼上的中山装还是他的姐姐亲手缝制的,而宏女士则做了一套粉红色呢子衣。

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传统婚礼上的那些繁琐礼仪,还有结婚时需要的一些信物环节,比如送戒指、首饰等,已经被“破四旧”破掉了,几乎没有人在意那些仪式。更不要说给父母敬茶敬酒、夫妻对拜等等,就连站在门口迎亲这样的仪式都被省略掉了。

酒宴开席了,新人年轻,礼数方面不太懂,亲戚朋友来了基本上都是父母去帮忙张罗的。“什么三鞠躬、拜天地都没有的。”方先生说,那时结婚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有现在看得这么重,加上大家的生活都很穷,也没心思把婚礼弄得很花哨。当时档次比较高的婚礼,就是能请到单位的领导在婚礼上致辞证婚,那算是很有面子了。不过,方先生当时是自由职业者,这个环节也省了。

来参加婚礼的人也会“随礼”,不过,打的红包区别不大,普通邻居、朋友有2元、3元的,关系好一点的亲朋好友,会打5元、10元。相对于当时30元/月的工资来说,已经是很重的情义了。当时大家都比较节俭,吃完酒席后,人们会主动把桌上的剩菜打包走,这样主家也就免了事后怎么处理这些酒菜的烦恼。

结婚前,新房的布置也很简单。方先生住的是自己家祖上的老房子,朋友来帮忙打扫,用白纸把墙壁贴一遍,挂上一幅毛主席头像,就算是装饰一新了。家里母亲、姐姐再给做两床被褥,把床铺好,把新买的衣服摆好,新房也就准备好了。

无论是哪个年代,闹洞房总是免不了的。婚礼结束后,比较要好的朋友余兴未尽,继续白天的喜庆,会留下来闹洞房。方先生说,当时闹洞房也会“啃苹果”、“吃糖”,不过更流行唱语录歌,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团结就是力量》、《东方红》等等,酒后吼两嗓也很开心。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方先生表示,婚礼是历史的镜子,一点也没错。

如今的婚礼:

更重个性化

在过去物资供应紧张的年代,能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而在如今,一场婚礼,除了高端大气上档次,新人们还更注重突显特色。

“80后嘛,都希望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既便谈不上十分特别的创意婚礼,但在其中花些小心思,增添一些个性化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婚后的小金说。

结婚前,小金和未婚夫一直在想怎么样让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后来两个决定让婚礼多点广西的民族特色,这样嘉宾们看惯了西式婚礼,看到广西原生态的元素或许有新鲜感。为此,两人也花了不少心机。

为了在婚礼上突显民族风,小金将婚礼上新人入场的环节设计成了她和丈夫跳民族舞入场。首先在服装上,为了“正宗”,两人专程开车从柳州到融水县城买民族装。小金选了一套手工制作的百鸟衣,长裙席地,全身羽毛翩跹,色彩夺目,再戴上银质的凤冠,配上手镯、长命锁,显得华丽而隆重。一套下来花了一千多元,小金觉得特别值。因为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新人结婚穿上这么一套百鸟衣是平常事,但是在城市里面,这么装扮还是很少见的。而且在小金看来,这套百鸟衣更像一件工艺品,很有收藏价值。在融水,他们又顺便买了几十个当地的手工绣球,这样在婚礼结束时抛给嘉宾,喜庆又有民族风。他们还买了一个芦笙,准备在婚礼入场时,丈夫一边“假吹”芦笙,一边和她跳舞相呼应。

他们接着在网上找配乐。可芦笙乐虽然多,但要一开始就是喜庆热闹的高潮节奏的却找不到,必须对音乐进行剪辑。这样他们两人又请到做音乐的朋友帮忙,剪好了入场配乐。

然后,两人又对入场舞很是忙乎了两天,舞蹈动作都是自己在网上学的,自己把一些民族舞的动作根据配乐编了一套。“动作不难,都是些旋转等简单的动作,但是配上服装和音乐,就出效果了。”小金笑道。这样一场婚礼,除了酒席,必不可少的婚庆,再加上他们的小创意,令嘉宾们耳目一新。

除了丰盛的酒席,丰富的物质更令如今的新人有足够的空间去策划他们的婚礼,“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已成实现。单单为了一套完美的婚纱、礼服,新人们去苏州、广州,甚至出国采购的大有人在。为了能让婚礼给自己和嘉宾留下深刻记忆,费尽心思,呈现出的创意可谓花样迭出。

新闻推荐

错拔一颗牙 医院被判赔5900元后续治疗费用,还可继续索赔

今报鹿寨讯(记者何书俊通讯员吴汉君)8岁女孩小雪到柳州市鹿寨县某医院拔牙,结果,医生误拔了一颗正常的牙齿,为此,小雪一家将医院诉至法院。日前,法院判决由医院赔偿患者各项损失5900余元。2014年7月...

鹿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鹿寨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