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鹿寨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在乡间的道路上 心与心的碰撞
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韦泽萍开辟种植基地,帮助农村学生认识现代农业。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甘启靠调解老廖、老胡纠纷,用于现场取证的照片。 平山派出所供图
今报记者刘山
核心
提示
鹿寨县于2014年2月10日全面启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5月7日晚至8日,中央驻桂、自治区及柳州本地共10家媒体、约20名记者组成采访报道团,赴该县采访。一夜一天的时间里,记者接触到32名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故事。江口乡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韦泽萍圩日家访,求解农村寄宿教育之惑;平山派出所25岁民警甘启靠,背着残疾人到地头化解纠纷等,一个个故事体现了鹿寨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特色,深深感动了本报记者。
圩日家访 求解农村寄宿教育之惑
韦泽萍:农村学生不能成为新“农盲”
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最近开辟了一块两亩见方的种植基地,地里还搞起了立体种植。7日晚间,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韦泽萍带领记者夜探园地。借着旁边教师宿舍的朦胧灯光,可以看到地面种了一大片绿油油的油麦菜,高处是一株株已经攀藤的葡萄苗。
开辟农村教学种植基地
说到韦泽萍建种植基地的目的,很多人“想不通”。因为,她要让中心校的学生们重新“认识农业”。
江口乡中心校是鹿寨县一所农村寄宿制试点学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大部分来自江口乡所辖6个村。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认识农业,这难道不是奇谈吗?听到这种议论,韦泽萍笑了。她说,这块基地将来让学生们了解的,可不是普通的种种菜、种种果。
“葡萄是从罗城引进的优良品种,将来,成果每斤可以卖几十元;油麦菜在农村最常见,可上市每斤只卖两三块钱。”韦说,农艺园由学生亲自管理,“让他们从小懂得科学种养,关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对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这些概念有个初步认识。”
农村家长对寄宿的担心
韦泽萍说,开辟种植基地这个想法,源自今年3月以来她的多次进村家访,求解农村寄宿教育之惑。“一些家长跟我讲,娃仔小小年纪就到镇上住读,一个礼拜才回来一趟,连自家种的农作物都不大认得了”。
她说,想到现在,有很多农村小青年因为远离农活,缺乏农业知识,沦为了“农盲”。2007年,江口乡实行村小撤点并校,到乡中心校集中办学。现在中心校700多名学生中,约7成是寄宿生。家长的话让她有了一种担心,这些农村来的学生被“圈养”在学校里,将来再回到农村时,会变成新一代“农盲”。
“到那时,乡镇的农业靠什么来发展?”在江口乡中心校当了7年校长的韦泽萍,开始重新思考农村寄宿制教育问题:在让学生得到与城镇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怎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农村?
在校培养现代农业观
学校教职工宿舍旁边有块荒地,韦泽萍心想,何不把这块地开辟成种植园区,交给学生来栽种和管理?正好,学校有个专业学“农”的老师。韦泽萍找她来商量,当下就拍板拿出开园方案——打破农村常规种养,“要种就种特色作物,要搞就搞立体种植。”
韦泽萍说,她希望学生从小就树立现代农业观,“将来如果回归农村,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劳动者,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
现在,种植基地像模像样建起来了。韦泽萍给记者打包票:“再过两三个月,葡萄就有收成了,到那时,我和学生等你来摘!”
【采访手记】
记者采访韦泽萍,是想请她谈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可是聊起来后,她却给记者讲了由家访收获的教学成果。
记者得知,韦泽萍都是挑村屯的圩日进村家访,因为这天村民群众聚集赶圩,方便找到家访对象。走在去家访的路上,韦泽萍说,她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感觉。恢复家访后,经常到学生家中与家长谈心、聊家常,充实了韦泽萍的教学理念。韦说,她希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不仅接受文化教育,还能养成好的文明习惯,“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两个多月来,她还在校内实行了很多创新之举。比如打造寄宿生“样板宿舍”、开展叠被子大赛、建立生活老师一日管理流程、开设心理咨询室等等,构建起一套适合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教育方式。
背起村民走泥路 到地头化解纠纷
甘启靠:带着感情去做事,总会有成效
如果说,江口乡中心校韦泽萍由“家访”创新了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教育方式,让记者看到一个普通乡小学校长的执着和坚守,看到鹿寨县农村义务教育的特色办学之路;下面这个鹿寨县平山派出所25岁民警甘启靠,背着残疾人到地头化解纠纷的故事,则让记者感受到乡村警民关系发生的变化。
结怨村民又闹纠纷
事情发生在平山镇大阳村,起因是同村老廖和老胡之间的一起纠纷。其实,老廖和老胡算起来还是亲戚,却因土地纠纷结怨两年多。
他们的甘蔗地是挨着的,老胡的地在中间,被老廖的两块地夹着。老廖靠里面的甘蔗运出公路要经过老胡的地,可老胡不让老廖的运蔗车从自己的地里过。老廖以牙还牙,也不让老胡的运蔗车抄近路从自己的地经过。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宁愿一捆捆地将甘蔗人工扛到大路边,也不允许对方的运蔗车从自家地里经过。
今年3月4日,老廖发现自家地里的10多棵桉树苗被人拔了,身有残疾的他怀疑是老胡干的,便拄着一双拐杖,气冲冲赶到平山派出所大阳警务室报警,要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老胡,为他主持公道。
对老廖和老胡之间一直以来的矛盾,民警小甘早就有所了解。第二天,他便联系了平山镇司法所干部、村干部以及村里有威望的家族长辈,又约上老廖和老胡,一道去往纠纷土地现场调解。
调解路上背起村民
那天,一场春雨刚停,地上满是烂泥巴,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派出所的汽车,在距土地纠纷现场大约一公里的地方就开不动了。甘启靠下车,打算走路进去,正好看到老廖拄着双拐,瘸着一条腿在泥地上走。他二话不讲,走到老廖跟前弓下腰,径直就把他背到纠纷现场。
以前,甘启靠也调解过老廖和老胡之间的纠纷,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可是这天,调解出奇顺利。甘建议双方各让出一点地,用来开辟道路以便通车,结果老廖和老胡都接受了。两人不吵不闹,在地头就达成了协议,还保证以后各自相让。
5月8日上午,在鹿寨县公安局,甘启靠跟记者聊起他当“乡警”的这段故事。甘说,刚处理完老廖和老胡的纠纷,他还有点“沾沾自喜”,“以为我的调解水平有多高”。直到不久前的一天,他进村回访老廖,这个老实巴交的中年人跟他讲了一句话,他才恍然大悟。
“老廖跟我讲,从小到大就只有他妈背过他。”甘启靠说,那天老廖跟他掏心掏肺聊了很久,说他自从10几年前腿脚变瘸以后,就没有人关心过他。甘说,老廖没想到,民警会背着他去地里调解,他说如果再跟老胡闹矛盾,心里真的过意不去了。
【采访手记】
甘启靠,1989年出生,还差一年是可以归档“90后”。个子蛮高、长得挺帅、学的是刑侦专业。一年半前,这个原本梦想破大案的小帅哥,却被分配到平山派出所,成了一名乡村民警。“讲实话,那时候心里面是很沮丧的。”甘启靠说。
在乡下派出所,一天就是处理这种、那种纠纷,不是邻里矛盾,就是喝酒醉打老婆,甘说,他当时也想过要离开,但做着做着,就喜欢上这份工作了。
甘启靠说,以前虽然也为群众办事,但没有这么深入地下到基层里。回想背残疾村民到地里调解的过程,甘启靠告诉记者,他最初只是想着帮老廖一把,而老廖最后那番话,才让他深深感悟到,群众真正需要党员干部走的什么路线。
“能帮群众解决一些问题,比破案更有成就感。带着感情去做,应该总会有成效。”甘启靠说,他现在觉得,公安工作千头万绪,无论做刑侦还是当“乡警”都代表着这个职业,“你的职责是什么?你的辖区治安状况怎么样?帮群众干了什么事?如果发生侵财类案件,能不能尽量挽回群众损失?做好这些,就是对群众最好的交代。”
新闻推荐
生长数百年 “楠木王”遭盗伐事发鹿寨县拉沟乡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介入调查
“楠木王”遭盗伐,只剩下伤痕累累的树蔸。今报记者王小丁摄今报记者王小丁王剑“一棵生长数百年、树蔸直径近2米的楠木遭人盗伐。”日前,鹿寨县拉沟乡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一棵疑似金丝楠的古树(国...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