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十八湾·阳和湾

柳州晚报 2020-10-18 13:14 大字

阳和湾地图阳和湾上的阳和码头

刘丽虹 谢大成 韦志媛 文/图

柳江绕过阳和大桥到阳和村形成了一个90度的河湾——阳和湾。阳和湾上有居住着5000多人的柳州城区最大的城中村阳和村。

清乾隆《柳州府志》马平县在厢二十五村中有与社湾一起并列“阳合村”(即后面的阳和村)。关于“阳和”之名,据《柳州地名志》此村形成于元朝年间,1330年前后,有一群羊从洛维游过河到此村,即得名“羊河”,后因字意不好,改为阳和。民国《柳江县志》已经明确用“阳和”来表述阳和村,阳和村民国时期属于平川乡,其中依柳江水流上下游分置出阳和上村、阳和中村、阳和下村。1949年,阳和村属柳江县文笔乡,1950年属柳州市六区阳和村(行政村)。1952年属三区燕山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阳和大队,归东风公社管辖。1984年改为阳和村,属羊角山镇管辖,2005年7月划入阳和街道管辖。

阳和湾地势西部平坦,东部为山地。阳和自然村东邻雒容镇和鱼峰区里雍镇,北接社湾村,西、南二面临柳江。现阳和村有5000多人,70%为仫佬族。阳和上村多为周、杨、吴、谢姓人家,中村多为陈、罗姓居多,下村为龙、覃两姓。龙姓在阳和村占2000多人,据龙姓族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仫佬族,从江西到湖南再到广西罗城,罗城中的一支于清代到了阳和,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约十二代人。后罗城一支覃姓仫佬族人到阳和入赘,成为阳和的第二大姓,据悉到阳和也有140多年历史,至今发展有七代人。

1970年前,阳和村的龙、覃两姓仫佬族人都会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仫佬族的“牛魔王节”。这天,龙、覃两姓的村民会做五色糯米饭喂食耕牛,故也称“四月八敬牛节”,意为耕牛辛苦地帮人耕田耙地拉东西,所以要在这一天犒劳耕牛。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村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耕牛使用少后,“敬牛节”也逐渐退出了阳和仫佬族人的节庆活动。因近河边,五月端午龙、覃两姓村民也会组织划龙舟活动,不过年轻人出去打工后,缺乏青壮年,龙舟活动也难组织了。

2007年,柳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有民国时期的阳和村民居群,建筑多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小青瓦,青砖(部分泥砖)砌筑,大部分为青砖清水墙,用泥砖和二合土夯筑,墙体则抹灰浆。这些老房子分别为陈家和罗家的。老房子的门牌号是“羊角山阳和村三队”19号、21号等。如今,看9号至21号老屋的墙面,那些历史时期留下的标语仍然清晰可见,特定时代的痕迹明显。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阳和陈氏始祖陈诲娶妻欧阳氏,欧阳氏娘家陪嫁了阳和大片土地后,陈诲从里雍到阳和定居,成为阳和陈氏第一代而衍生阳和陈氏支系,至今已有328年的历史,陈氏家族旧宅从明清到民国,留存下来就剩这几间了。民国时期阳和陈氏家族最显赫一时的当属曾任广东督军、陆军上将的陈炳焜(1868-1927)。据阳和陈氏家族的族谱记载,陈炳焜为阳和陈氏支系的第七代,其在阳和出生,是阳和陈氏第四代陈士荣的曾孙,逝世后也葬在阳和龟山的陈氏家族墓群,其墓为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阳和罗家发展至今已经有9代人。据阳和罗氏柳州第一代始祖罗碧珣的夫人陈氏的墓碑记载,罗氏原籍为清乾隆平乐府贺县北寨村人,陈氏乾隆年间随三个儿子到柳州经商,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逝世。那么,阳和罗氏在柳州最少有230年的历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罗氏旧宅,为阳和罗氏第三代友字辈的祖屋。

2011年,柳州市在阳和下村附近建设了一个新的货运码头——柳州港阳和港区码头,开启了西江黄金水道的集装箱航运。

新闻推荐

利用虚假平台诱导他人“投资” 11人因诈骗罪获刑

记者付华周通讯员陆亚天晚报讯冒充美女、发布虚假交易盈利信息,90后男子纪某等人利用网络虚假投资平台设置骗局,诱骗他人“...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