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报,我的精神家园

柳州晚报 2019-12-28 13:48 大字

兰巧玉

小时候,我生活在柳江县的一个小镇。那时的信息比较闭塞,但通过父亲给我订的一份《柳州日报》,我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那时,我最喜欢看的是副刊上刊登的一些有趣的文章。我还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好玩的文章剪贴在一个本子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几篇写“柳州水话”的文章。小小年纪的我就是通过那几篇文章懂得了“马卵鼓跌进刺蓬(无牵无挂)”“问蚂要毛(强人所难)”等话的含意。通过《柳州日报》,我虽然没有到过柳州,却已神游了柳州的大街小巷。技校毕业后,我进入柳州发电有限公司当工人,也算是在柳州落地生根。工作闲暇,跟老师傅们聊天,我随口说出的“水话”总令他们感到惊奇,不少人以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柳州人,其实那些话是从《柳州日报》上学来的。

成家后,住在我对门的是公司里的一位退休老师傅。每天早上出门遇到他时,总是见他一只手拎着刚买的菜,另一只手拿着一份当天的《柳州晚报》。有一回,我跟他打招呼:“覃师傅,买得什么菜?”他抬高两手回答:“买点物质粮食,买点精神食粮。”我被他的幽默逗笑。其实《柳州晚报》早已成为我的精神食粮。2008年,我在采样部门值班,白班夜班轮流倒,一个班12个小时,在没有煤样要采的时候,如何打发这漫长的12个小时呢?部门领导给我们部门的各班组分别订阅了一份《柳州晚报》。有了这份晚报,我们的工作不再枯燥。做完工,大家在值班室里看报,七嘴八舌地讨论晚报里的内容。我们最喜欢看的是受骗、识骗、防骗的新闻。每当登出有人上当受骗的新闻时,我们议论得特别起劲。大家除了将当事人之所以受骗归结为善良、贪婪、迷信等原因外,得出的一致结论是:这个人是从来不看报的,因为这种骗局晚报天天登,看了都会有点警惕性。就这样,每天的读报会结束,我们也消除了一天的疲惫。

2015年,柳州市总工会开展“中国梦 劳动美”有奖征文活动。公司的宣传干事在没有告知我的情况下,将我在公司内刊上写的一篇题为《清道工老黑》的文章悄悄地拿去投稿,直到后来获奖了,她才通知我。知道获奖的消息后,我当时的心情是既高兴又惭愧。因为当时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为了完成公司内刊的部门写稿任务,写完根本没有认真修改就交了上去,自己回头再读发现有好多语句都是不通顺的。想到写得乱七八糟的东西竟然拿去发表给人家看,我真的是羞愧难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跑到三中路图书馆的报纸阅览室,翻出10月30日的《柳州日报》,果然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刊登在上面。我激动地一口气读完,发现刊登出来的文章被修改得短小精悍,全篇用词准确,语句简练,每句话都精准地表达出我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对报社编辑佩服不已,心里感叹毕竟是专门吃这碗饭的人,同样的故事,人家表述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2016年,我们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新闻写作水平,曾请柳州日报社的记者到公司给宣传员培训。我有幸听了一堂课。培训课上,记者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在讲到新闻的真实性时,他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我们宁可选择不讲话,也不能讲假话。在讲到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时,他强调,一个标题好不好,要看标题能不能引起读者往下看的兴趣。他还举了一篇名为《为吃野猪肉,丢掉大腿肉》的新闻作为例子,告诉我们新闻背后的故事。讲到去哪里找新闻,写些什么内容的时候,他说的是,生活中遍地都是新闻素材,但要靠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一堂课下来,我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既敬佩又神往。我认为柳报正是有了这样一群高水平、负责任的新闻记者,才写出了一篇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如今,我退休在家,柳报早已成为我的精神家园。在柳报的70岁生日到来之际,我祝愿柳报越办越好,成为柳州市民每天必读的精神食粮。

新闻推荐

柳州市新增5座献血屋 方便市民就近参与无偿献血

工作人员现场验收献血屋。记者荀诗媛晚报讯无偿献血,奉献爱心。12月17日至18日,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人员对新设置在鱼峰区万象...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