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出幸福路 柳江区创建“广西编织艺术之乡”小记

柳州日报 2019-10-23 09:12 大字

覃兆台和妻子在织席机前编织草席

10月16日,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巡视员、广西民协主席韦苏文率考核组到柳江区考核“广西编织艺术之乡”创建工作,考核组实地考核传承环境、观看编织工艺流程、与民间艺人座谈交流,并对柳江区“广西编织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蔺草丰收编织忙

又到了蔺草丰收的季节。这几天,在柳江区百朋镇里团村六羊屯,村民覃兆台夫妇将晾晒好的蔺草搬到工作间后,开始了编织草席。

覃兆台是柳江区壮族草编技艺传承人,十多岁的时候便跟着父母学习编织,如今已经快40年了。覃兆台介绍,编织一张草席需要蔺草、细麻绳以及多种织席工具,要经历晒草、漂洗、纺线、穿线、织席、晒席等10多道工序,大多数环节以手工为主。其中,织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够过密,也不能够过疏,过密蔺草就会突起来,睡得不舒服,过疏就会有缝隙,不平滑。一天下来,夫妻两人精密协作,能打上2床草席。因为打出的草席美观、结实,覃兆台编织的草席供不应求。

在百朋镇里团村六羊屯,曾有“家家有织机,户户编草席”的景象。现在,在六羊屯,约有100户农户从事草席生产,而这种手工制作的编织技艺历经300多年的传承从没间断。

推陈出新产业化

柳江的编织技艺历史悠久,一般为家族传授,主要有竹编和草编两大类。

竹编产品种类丰富,有鸡笼、鸭笼、鱼篓、箩筐、簸箕等几十种,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家居生活,也有一些竹编工艺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逐渐外出务工,掌握竹编技艺的人群不断老龄化,加之各种价格低廉的塑料、尼龙制品的出现,冲击传统竹编产品生存的空间。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柳江的竹编主要以鸟笼为主,并由传统手工小作坊逐渐发展为机械化制作,在百朋镇新圩场形成竹编鸟笼产业,鸟笼款式也由初始的一款发展到如今的十几个品种。现在百朋镇新圩场竹编鸟笼月产量约6万个,年产量约70万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整个产业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带动100多个贫困人口就业,贫困人员从事竹编鸟笼加工年均可增收3万元左右。

“非遗”申报促传承

为抓好柳江壮族编织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自2015年开始,柳江区就已启动壮族编织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成立柳江壮族草编技艺自治区级、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组。2015年,柳江区壮族草编技艺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成功;2016年,柳江区壮族草编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百朋镇新圩场海洋鸟笼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竹编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下一步,柳江区将以传承发展柳江壮民族的编织技艺,打造编织艺术之乡为契机,继续抓住传统竹编技艺培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以民间文艺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通讯员曾毅

覃海南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发动群众广宣传 打早打小震慑好 ? 柳江区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侧记

10月12日上午,柳江区召开禁毒整治工作柳州市督导检查反馈会暨做好迎接中央扫黑除恶督导回头看工作布置会议。会议强调,各级...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