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记者“环保行” 放飞绿色梦想

南国今报 2014-12-18 19:28 大字

在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自动检测科副科长郭云霞正在为小记者们讲解。袁巧玲 摄

柳州市语言文学学会

柳州市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

活动统筹:袁巧玲

12月13日上午,今报“小记者俱乐部”联合柳州市环保局,举办了小记者“环保行”活动,来自柳州市八中、十二中、十五中等6所中学的19名小记者参观了柳州市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工业博物馆生态馆,以及白沙污水处理厂。

19名小记者参加“环保行”活动

今报小记者黄麟矞 【柳州市十五中 初二(15)班】

今报小记者韦夏群 【柳江县二中 1309班】

“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12月13日上午8时30分,今报小记者“环保行”启动仪式在柳州市环保局二楼会议室举行,柳州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覃国琴在讲话中说道。

覃国琴还介绍说,柳州市从2008年开始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至今已有七年时间,并力争2016年5月通过国家验收。她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让今报小记者们都成为绿色环保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随后,覃国琴和小记者们一起观看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片。

据了解,当天,共有来自柳州市八中、十二中、十五中等6所中学的19名小记者参加本次活动。

简单但不失隆重的启动仪式结束后,19名小记者和家长,在柳州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和今报记者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柳州市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柳州市工业博物馆生态馆,以及白沙污水处理厂。

通过参观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和工业博物馆生态馆,小记者们了解了空气质量检测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懂得了柳州工业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共同发展的。

在白沙污水处理厂,小记者们参观了生物池、沉淀池、泥水分离池等污水处理区域,了解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也意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低碳出行,节能环保,从小事做起。”柳州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副主任刘慧慧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提升同学们环保意识,从而带动整个家庭,整个社会参加到环境保护中,维护生态的和谐。

走进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

今报小记者王思雨  

【壶西实验中学 1406班】

12月13日上午,今报小记者一行,参观了设立在柳州市古亭山小学教学楼楼顶的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

爬楼梯到教学楼楼顶后,一个普通的小房子映入小记者们的眼帘,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四四方方的小房子,正是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始参观前,柳州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杨崇毅,在“小房子”门口向小记者们介绍了柳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

据了解,柳州原来只有4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分别设在市九中、市四中、河西水厂和三中路。根据城市发展,后新增了古亭山和柳东小学两个监测点。

随后,柳州环保监测站自动监测科副科长郭云霞,带领小记者们参观了古亭山大气自动监测站。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台挂在墙上的电脑显示器。郭科长指着电脑显示器屏幕向小记者介绍说,检测站主要检测二氧化硫、颗粒物PM10和PM2.5。据了解,所有监测数据每隔一小时就会上传一次网络,柳州市民可通过柳州市环保局官方网站查询。

除了电脑显示器,监测站里还有一台“庞然大物”——一个大机器。“这是分析空气质量的仪器,先是通过采样管,把空气简单过滤,然后再分析。”郭科长介绍说。随后,她又分别向小记者介绍了大机器里的一个个小机器,包括二氧化硫分析仪、臭氧分析仪、细颗粒物分析仪等,并介绍了这些小机器的工作原理。郭科长介绍说,各种自动监测设备通过一层层分析,最终把数据传输到电脑上。

“既然都是设备自动监测,那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有小记者提出疑问。“我们主要是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郭科长回答说,工作人员还要对设备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小记者们一个接一个地提问,从郭科长的回答中,大家知道因为大量机动车尾气与一些外来因素的污染,导致现今PM10和PM2.5的污染最为严重。同时,有害气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侵入人体肺部,对人体危害很大。

据了解,柳州市空气最差的季节是秋冬季节,特别是春节期间,因烟花爆竹的燃放污染,空气中的有害颗粒是平常的100倍左右。

参观白沙污水处理厂

今报小记者甘琳萱、潘伊帆 【柳州市三十五中 142班】

当天上午,在小记者“环保行”第四站——白沙污水处理厂,厂长丁兆铭和副厂长陈柳旋热情地接待了今报小记者和家长,并带领大家在厂内进行参观,向大家介绍各种污水处理设备及工作原理。

据了解,白沙污水处理厂是2008年年初正式投入运行的,占地108亩,主要负责城中区和柳北区生活污水处理,每天约处理10万立方米生活污水。

当天,小记者们首先参观的是进水车间。进水车间主要由粗格栅和细格栅两台机器组成,这两台机器足有二层楼高。粗格栅的作用是提取污水中大的污染物,而细格栅则是提取污水中更细致的污染物。

经过这一道工序后,污水就从进水车间流出,进入到第二道工序——暴气沉砂池。暴气沉砂池的作用是把沙子、小石子等过滤出来。这些污染物被提出后,会被送往垃圾填埋厂。

污水经过暴气沉砂池处理后,并没有完全干净,还要经过接下来的二道工序。陈厂长带着小记者们来到生物池,那是“污水变净水”最重要的一步。

“这些看起来黑乎乎的污水,是我们培养的微生物群,也就是‘活性淤泥\’。”陈厂长介绍说,水中的污染物,如氮、磷正是微生物所需的营养。

“那‘活性淤泥\’去哪儿了?是怎么运输的呢?”有小记者提问。陈厂长回答说,淤泥过滤出来后,经过脱水变干燥,再通过封闭式卡车运输到有需要的工厂,进行回收再利用。

经过生物池处理后,污水还将通过水管流到紫外线消毒池,这是“污水变为净水”,最终流向柳江河的最后一步。

据了解,生活污水里的污染物主要是机污染物、氮和磷。生活中食用的汤粥会腐化成有机污染物;清洁剂、洗衣粉等清洁用品中含有氮和磷。有机污染物会让水体变黑变臭,使本应该生活在水里的生物无法生存。氮和磷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面积繁殖,阻挡水体和空气中氧的交换,造成水质恶化。

“保护水源,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丁兆铭厂长说,节约用水,不向水里投放垃圾、污染物等都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方法。

从“酸雨之都”

到“宜居之城”

今报小记者朱梓鹏 【柳州市十二中 14(2)班】

小记者“环保行”第二站是柳州市工业博物馆生态宜居馆。

柳州生态宜居馆分上下两层,展馆面积约6000平方米,陈列内容分“美丽柳州”、“酸雨之患”、“治理之路”、“宜居之城”和“未来柳州”五个部分。展馆除了陈列有传统的实物、模型外,还运用了数字影像、模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把柳州的生态环境全方位、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陈列手法格调新颖、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科普性和互动性。

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走进生态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写有“酸雨之都”的白纸。据了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加快了柳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但由于能耗增加,三废治理跟不上,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浓度严重超标,年酸雨出现率高达98.4%,柳州无奈地被戴上了“酸雨之都”的帽子。

据了解,酸雨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土壤酸化,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增加多种疾病爆发率。

在生态宜居馆,小记者们看到了一张记录柳州市1985~1992年酸雨率值统计表,表上的数字触目惊心,1989年和1990年酸雨量最少,但也有75.8%,而最多的是1991年,酸雨率高达98.4%,柳州因此有了个让人汗颜的特色“十雨九酸”。展厅里还张贴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污水直排柳江的场景,锈迹斑斑的机器,浓烟滚滚的工厂……

据了解,从2004年起,柳州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实施“碧水蓝天”治污工程,使柳州在一举摆脱“酸雨之都”的帽子的同时,还加大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大力植树造林种花,使原来“秃顶”的山体成为重新戴上“绿帽”的公园。

新闻推荐

琴心夫妇:韦明章、兰小静柳江县三都镇长塘村村民

颁奖辞:歌声结缘,琴瑟和鸣;点石兴家,达济乡邻。勤劳的双手,打磨日子,雕琢温馨家园;精美的石头,走出传说,唱响幸福欢歌。石琴人家,镌刻现代乡村别样风景。韦明章作为一家之主,他说:“我们只是一对普普通通爱好...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