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站长”谭玉芳: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南国今报 2014-11-27 19:58 大字

谭玉芳(后排右二)与工疗人员们展示手工制作的工艺品。

今报记者刘山 文/图

11月25日上午,初冬的柳州市天气还带着一些暖意,西江路柳州市特种汽车厂宿舍区内,老人们在花园里闲聊。小区深处,有一座安静的院子,这里是柳州市鱼峰区工疗站的活动场所。站长谭玉芳坐在办公室门边,看着正绕院墙散步的工疗人员小鹏,她一脸慈爱的笑容。鱼峰区工疗站是为精神疾病康复者及智力残疾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的地方,49岁的谭玉芳在这里当了8年站长。

陪嫁衣车搬进工疗站

鱼峰区工疗站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广西首家精神残疾人工疗机构。2006年3月,谭玉芳来到工疗站工作的时候,这里只有七八名工疗人员。当时工疗站接了一些藤编工艺品加工的活,组织工疗人员开展手工制作。

简单的手工劳作可辅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但谭玉芳很快发现,没有经过训练的工疗人员,很难独立完成一件工艺品的编织。做过车缝工的她大胆引入“流水线”概念,她把藤编工艺的过程进行分解,“打底、收边工序比较精细,交由病情较稳定的工疗人员完成;病情恢复稍慢的,就让他们做简单工序。”谭说。

为了让工疗人员掌握更多手工技能,谭玉芳四处寻找工艺品加工的机会。一次,听说柳州一家拖鞋厂对外发放鞋面饰品的加工活,她便找上门去。然而,对方听说工疗站的情况后,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完成。她给工厂打下包票:“我们先领100双,等你们明天验收后再做决定。”

这天,谭玉芳把结婚时娘家陪嫁的衣车搬进了工疗站,她手把手教工疗人员缝制饰品,当天下午就交出了合格的成品。如今,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工疗人员学会了十字绣、串珠、丝网花、绣珠片、制作布偶等手工活。

手工劳作可为工疗人员带来一定收益,虽然数目微薄,但能用自己的双手挣钱,给工疗人员和他们的家人增加了康复的信心。如今,工疗站的成员也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近200人。

从内到外关爱残疾人

谭玉芳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留下了残疾。她告诉记者,社会上一些人对残障人士抱有偏见,她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自卑感。担任鱼峰区工疗站站长后,她意识到,除了帮助工疗人员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还需要在心理上关爱他们,让他们融入社会,过有尊严的生活。

“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得敢于面对自己的身体缺陷。”谭玉芳在跟工疗人员聊天时,总是告诉他们,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只不过大脑生病了”,应该勇敢面对别人的目光。

工疗站里有个叫阿洁的姑娘,刚来的时候脾气暴躁,经常无端骂人。谭玉芳观察发现,阿洁个性很强,手工活做得又快又好。抓住这个优点,她提出让阿洁担任小组长。“我对她说,你想当组长,首先要管好自己。”谭玉芳说,阿洁后来脾气改了很多,她管理的小组手工制作的成品不仅质量最好,数量也是最多的。

衣着邋遢的阿祥换上干净衣衫,爱挥拳头的小鹏渐渐懂得控制情绪,内向的珊丫头变得爱笑了……这些年来,不仅工疗人员的形象外貌和精神状态发生改变,还有7位工疗人员结婚成家并生育了小孩,8人经过推荐实现了就业。

雨夜急寻走失工疗人员

站里的工疗人员从20出头到50来岁,他们有的管谭玉芳叫姐,有的叫阿姨,每个人都跟她特别亲。精神疾病康复需要长期按时服药,有的工疗人员抗拒药品,谭玉芳一个半带严厉的眼神,他们马上“乖乖”地吃药。曾经有一次,一位工疗人员受到刺激发病,在外开会的谭玉芳仅仅和他通了一个电话,就让他平静下来。

工疗站只是一个日间照料机构,工疗人员每天按时上下班。2013年6月的一个雨天,患有智障的何钟华下班回家时,搭错公交车走失了。接到小何家人的电话,谭玉芳晚饭来不及吃,马上开着自己的残疾车,沿着他有可能经过的道路一路寻找。从下午4时许到晚上10时,她冒雨几乎跑遍了大半个柳州城。

第二天凌晨4时,放心不下的她又出门寻找小何。幸运的是,这天早上8时,小何在柳江县里高镇被一个好心人发现。谭玉芳又跟小何家人一起,马不停蹄地赶到里高镇,把小何接回家。

“我很了解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碍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给这些家庭多带来一些笑声。”讲述这些年来,与工疗人员在一起的点滴细节,谭玉芳微笑着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亲友”打招呼 只为骗你钱两市民轻信骗子遭受损失

今报柳州讯(记者许洁琳通讯员钟诚)遇到自称“亲友”的人打招呼,对方又能说出一些对得上的姓名住址的信息,你是不是感觉很亲切?不过,这有可能只是骗子设的圈套,目的只有一个:骗钱。近日,柳州市民韦女士和封...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