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手看收割 轻松奔小康 柳城县推行甘蔗生产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见闻

柳州日报 2020-12-25 08:01 大字

12月11日,在柳城县大埔镇同境村龙门屯,村民李荣娟家的甘蔗要收割进厂,以往她早就在地里忙碌,如今却只是背着双手,站在甘蔗地边看。

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收割机正在她家的甘蔗地里作业,不一会儿,一排甘蔗就被“吃掉”,另一辆转运车立马跟上,把甘蔗转送到运输车里。一个早上,李荣娟家的22亩甘蔗就收割完了,要是以前则需要请10个人收10多天。

今年李荣娟种甘蔗十分轻松,全因为当地推行的甘蔗生产“四联管”模式。这一模式在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将连片集中的土地交由有经验、有实力的合作社,进行耕、种、管、收“四联管”机械化作业,土地上种出的甘蔗收益归村民所有,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向村民收取服务费,一亩收费120元。

虽然机器收割很快,但龙门屯仍有一些村民在犹豫。因为机器收割没有人工收割精细,平均每亩会耗损800公斤。但人工收割成本较高,目前请人收割一人一天的务工费是120元,一人收割一亩需要5天,再加上装车费等,人工收割甘蔗一亩的成本为600多元。

而李荣娟是毫不犹豫的,因为她早已算清这笔账:“虽然损失一点,但是我可以外出打工,这个钱就赚回来了。”正是从甘蔗种植中脱身出来,李荣娟和丈夫都有时间外出打临工,一天能赚七八十元。在龙门屯,除了像李荣娟一样从土地中“解绑”的人,还有不少之前在外面打工、土地丢荒的村民又种上了甘蔗,打工、种蔗两不误,一年有两份收入。

“机械收割把叶子都打碎了,直接还田,保暖又肥田,真是绿色环保。”当天,大埔镇副镇长陈彦阳也到地里查看机械收割甘蔗的情况,龙门屯作为柳城县甘蔗生产“四联管”模式的试点之一,为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如龙门屯甘蔗进厂前就与柳城糖厂进行协商,建立甘蔗收获、运输、压榨一体化运行机制,确定机收蔗优惠扣杂标准,开通机收蔗运输“绿色通道”,提高机收蔗接纳压榨能力,逐步实现机收蔗应收尽收。

近年来,柳城县以服务“双高”基地建设为目的,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甘蔗全程机械化发展步伐。该县还落实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和机具购置贴息贷款政策,如机械化种植给予每亩130元的作业补贴,机械化收割给予每吨35元的作业补贴;对连片规模经营户,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给予先行垫付甘蔗种每亩1吨和肥料每亩300公斤的支持,大幅降低种植户甘蔗机械化生产成本,形成政企联合推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今年,柳城县在冲脉、六塘、社冲、马山、大埔、寨隆、龙头七个乡镇,建设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1个,面积达7700亩。其中在大埔镇同境村、寨隆镇寨隆村建设甘蔗生产“四联管”种植示范基地1530亩。根据“双高”基地建设分布,柳城重点培育和扶持有基础、有能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目前,全县共有20多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参与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社会化服务能力达20万亩以上。

本报通讯员 陈圆媛

新闻推荐

柳州税务:让企业开办和注销更便利

近年来,柳州市税务部门聚焦企业开办、注销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及难点问题,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简化注销流程,优化税收营商环...

柳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柳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