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淘美味食材,市民夜逛农批市场,偶遇“情怀”有收获 “两朵美味”牵出扶贫大链条

南国今报 2020-11-16 13:46 大字

村民在采收黑皮鸡枞菌。 受访者供图 大棚里长势喜人的猪肚菌。

今报记者许如君

在柳州如果想寻找些特色的食材,找准时间去农产品批发市场会是明智之举。最近,常去批发市场淘货的市民发现,市场里多了几种以前不多见的美味蘑菇,比如黑皮鸡枞、猪肚菌等。

市场里发现“好东西”

淘到这些美味蘑菇的史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晚上到海吉星批发市场淘货时意外发现的。

“那个‘大杯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史先生说,他对于猪肚菌的情怀,缘于年轻时在江西农村的插队记忆。春夏时节,农家采回的一朵朵长得像高脚杯的蘑菇,用水煮一煮,吃起来似竹笋般的清脆,口感却有猪肚般的滑腻。

另一种美味蘑菇则是黑皮鸡枞菌,看起来不大,菌伞和菌柄都黑得发亮。史先生将它和牛肉炒在一起,鲜嫩醇香,肉质细嫩,口感很是独特。

记者经过了解后得知,这两种蘑菇是近几年才实现人工栽培的,最近几个月才在柳州上市。它们都是扶贫产品,来自柳城县的社冲乡西盘龙屯。每天晚上八九时,屯里当天采摘的猪肚菌和黑皮鸡枞菌,就会运到海吉星批发市场。

美味蘑菇成扶贫产业

记者联系上西盘龙屯思乡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覃文平告诉记者,2017年,社冲乡引进一家公司,建立了占地35亩的菌菇工厂化培育基地。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皮、秸秆渣等菌菇基料,以工厂化模式生产食用菌。目前,该基地主要产品杏鲍菇可年产菌棒400万包,产鲜菇1500吨,主要出口东南亚。

“我们为什么不能借助他们的力量,复制他们的模式,自己也发展食用菌产业?”覃文平说,他和几名村民骨干经过考查,确定了技术和销路后,决定在屯里建食用菌生产大棚,种植猪肚菌和黑皮鸡枞菌,产品一上市便广受好评。

“西盘龙屯现在有1家公司、1家合作社和两个食用菌生产基地。”覃文平告诉记者,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美味“小蘑菇”不仅为屯里的产业扶贫注入新动力,还提供了七八十个就业岗位,让普通群众和贫困户尝到了甜头。

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华园就是受益者。前些年,刘华园因丈夫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从事一般劳动都非常勉强,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家里较为困难。屯里建起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她便在家门口就近务工,每天负责车间内的菌种打包工作,每月按计件生产可领到4000至5000元的报酬,一家4口成功甩掉了贫困帽。

扶贫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社冲乡分管农业及产业的副乡长王志庚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和贫困户了解食用菌产业,带动他们参与生产,乡党委政府将思乡源合作社10个大棚标注为扶贫产业教学棚,引导有发展意向的村民到基地参观、参与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学习培育技术,了解产销各环节。今年6月起,该县马山、古砦、大埔等乡镇纷纷组织贫困户、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员,到基地考察学习食用菌产业发展经验。

据了解,在近年来的扶贫攻坚工作中,社冲乡的“两朵小蘑菇”只是缩影,各级政府在推动扶贫产业时,不仅只是引进和推动,同时更关注产业从源头原料、技术支持、销售渠道、集成推广等方面,形成产业链,避免产业陷入引进、推广、丰收、滞销的怪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让扶贫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新闻推荐

一窗受理 集成效果

11月3日,柳城县行政审批局正式启动“一窗无差别全科受理”服务工作。“一窗无差别全科受理”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

柳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