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农民稀?用它真给力!
(紧接一版)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农民春耕的现场情况。”柳城县农机推广站副站长韦仁顺介绍。
据了解,北斗智能终端装入农机后,工作人员可详细了解农机每天耕作面积和运作轨迹等,并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的数据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挑选作业农机,为机主提供农机补贴等。业主与农机手也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登录APP平台,发布农机耕种需求或洽谈合作,有效避免疫情期间春耕人员扎堆情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但因农机投入大,天气、地形等客观条件影响,推广难度高。去年仅甘蔗机收总量就只有1.5万吨。今年受疫情影响,农民对机械化运作接受程度提高,截至目前,全市甘蔗机收总量达到了5.1万吨。”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科教科负责人蒙琛说。
无人机成“医生”上岗作业
远远望去,柳城县大埔镇同境村龙门屯甘蔗地绿油油的,甘蔗苗上空飞着一只巨型“黄蜂”,它所经过的地方均有一层透明薄雾。而偌大的甘蔗生产基地,只有两个忙碌的身影。一个负责分装农药换电池,一个抱着无人机遥控器绘制地形图并操作无人机。
“绕着准备喷洒农药的甘蔗地走一圈,遥控器就可以自动把地形输入‘大脑’,待喷洒农药时‘大脑’就会发出指令,让无人机按照地形飞行。”无人机操作手韦水秀说,无人机是农业生产统防统治的最佳能手,只要“无人机医生”上岗,它的工作效率不仅是人工的10倍,喷洒农药还更精准,防治效果更佳,综合成本更低。
韦水秀介绍,自启用无人机植保后,她一人就可以完成1000亩以内的甘蔗地植保工作,农药成本可节约三分之一,并且省下的人工费用还可以购置更环保的农药,保护环境,促进甘蔗增产增收。
秸秆还田机化身现代“农民”
“疫情期间,劳动力不足,招工困难。”柳城县冲脉镇优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光安说,但是秸秆粉碎还田机代替了农民,不吃不喝就把农活给干了,成为最佳“农民”。
秸秆粉碎机在农机手的操作下,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快速把田里四处散乱的甘蔗叶搅碎,平铺在田地上。“以前清理这些甘蔗叶,只能用火烧或者请人工清理。火烧对环境不好,现已明令禁止。请人工则费用不低,每人每天就要150元。”韦光安说,“还田机操作方便,成本低,一天就可以处理60亩地的甘蔗叶,同样面积过去得请20多个工人做工。”韦光安说。
尝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甜头,韦光安将合作社里所有农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为乡亲们提供社会化服务,机耕、机种、田间管护、机收等各个环节均可进行“菜单式”选择或是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自动化种植成为“带货王”
“我们合作社订单量比疫情前增加了30%。”柳城县农之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富远说,这主要得利益于我们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运作。
记者在育秧工厂看到,工人们正在育秧流水线上忙碌着,放秧盘,填基质,加肥料,下谷种,覆土等工序有条不紊进行着。疫情期间,虽然这个育秧流水线只工作了4天,但已可轻松满足上千亩水稻种植的秧苗需求。“浸种、催芽、播种、高温催芽、移栽等生产环节,我们最多只需要8个工人完成,比过去传统水稻种植提高工效20倍以上,并且我们还可以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农民待在家里也能有收获。”梁富远说。
农业生产机械化和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仅解决了疫情期间人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村里年纪较大的农民管护田地,助农脱贫增收。长岭村村民周介梅说:“年纪大了干不了累活,家里10亩地差点丢荒,现在合作社提供服务,不用下田每亩地也能有700元的纯收入。”
本报记者 覃珩
覃科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柳城县公安局在维护社会安定、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心系柳城教育,2月28日向县教育系统捐赠50台全新的高性能电脑...
柳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柳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