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大德 至臻至善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发展纪实

广西日报 2018-12-12 10:40 大字

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落户医科大一附院。 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救治汶川地震伤员。 广西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博士后流动站揭牌 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 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消息,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在“2017年华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列第三位。 .与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联合打造大型健康科普节目《医科全说》。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景图

坐落在青山脚下、邕江河畔、南湖之滨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科大一附院”)是广西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广西临床医疗、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疗保健及疾病预防的中心,是广西专科配备最齐全、医疗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立医院之一。

医科大一附院始终秉承学校“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传统,牢记“厚德励志、博学弘医”校训,坚守“大医大德至臻至善”核心价值观,紧扣国家和广西大卫生、大健康发展战略,以服务健康广西为政治责任,以办人民满意的医院为目标,多措并举,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推动广西的医疗卫生、医学教育与研究、疾病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恪守大医大德

传承医院办院办医核心价值观

医者仁心、医者厚德,厚德载物,大医大德。自创建伊始,医科大一附院就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融入自己的生命和事业。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大医大德”理念依旧历久弥新、深入人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基因萌生于医科大一附院八十余年不懈求索,孕育于建院80余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精神诉求的升华,根植于敬佑八桂大地壮乡儿女健康的使命担当。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不论是在战火纷飞中经历风雨洗礼,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召唤下扬帆远航,医科大一附院一直秉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竭诚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题而不懈努力。

作为广西医疗卫生行业的领头羊,医科大一附院从建院之初的只有病床25张、医师11人、护士5人,发展成为现如今拥有临床科室46个、病区69个、医技科室19个、床位2750张、年门急诊量282万人次、住院病人11万人次、手术量5万台次的广西最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与始终坚持“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优质高效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密切相关。

如今,医科大一附院已培育出了3所直属附属医院(1992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4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7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出的医院床位规模和业务规模已经相当于又一个“医疗航母”,为八桂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坚持至臻至善

勇当广西医疗卫生事业排头兵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业贵乎专,治贵乎巧,效贵乎捷。可以说,这就是医科大一附院始终能够与时俱进、“至臻至善”的精神动力所在。

60年来,医科大一附院紧跟自治区的建设发展步伐,与壮乡儿女健康同呼吸共命运,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用实际行动践行至臻至善的追求,不断提升医院诊疗技术水平,健全服务体系,在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该院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一直以来,医院始终保持在区域医疗卫生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医院优势特色的分类发展管理,重点突出对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地方高发病、常见病的防治优势,着力在机器人手术控制系统、生物仿真材料研发、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等新技术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积极投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广西战略。不断加强医疗服务内涵建设,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拓展新媒体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远程医疗体系,完善一卡通、预约诊疗、实名制就诊等便民惠民举措,实现“一站式”就诊服务,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发挥医院在东盟地区、广西及周边区域的重大疾病防治与研究、危急重症应急、重大灾害救治中的引领作用。

以服务地方健康为己任,助力健康广西实施惠民工程。医院积极投身“三医”联动医改,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管理造福患者;通过打造智慧医院,让患者就医更便捷;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带动医院优质资源下沉服务基层。通过狠抓这些健康惠民工程的实施,取得良好社会效果。60年来,医院门诊、急诊服务患者量超过5600万人次,住院患者150万余人次。

致力提升水平

以“高精专”医疗技术引领八桂大地

医科大一附院一直通过着力提升自身水平,引领广西疾病诊疗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并以“高精专”的医疗技术服务八桂大地。

加强地方病诊治能力,鼻咽癌、肝癌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仅2012-2015年,医科大一附院共完成119万人的初筛,筛查出肝癌高风险人群13.8万人、鼻咽癌高风险人群9万人。到2015年末,项目地区高风险人群中的鼻咽癌早诊率从33%提高到59.5%;治疗率达95%;肝癌早诊率从31.7%提高到58.5%;治疗率达88.5%。

此外,医院还在艾滋病防治中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2010-2017年,HIV抗体筛查例数729255,确认阳性数2231例;2012年至今,共接诊19218人次,个体和集体宣教21439人次。医院逐渐形成了地中海贫血、鼻咽癌、肝癌、心脏等疾病防治的优势特色医疗技术,其中,地中海贫血的防治尤为突出,防治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与此同时,该院先后建设了18个质控中心,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PET/CT、西门子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系统)、手术实时转播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为准确高效的诊疗和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提供了重要保障。

砺练应急队伍,突发事件冲在前。医科大一附院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对应急医疗处置工作常抓不懈,苦练医疗精兵,组建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应急医疗队伍,出色完成了多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处置工作。不论是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组织医疗队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成功处置广西烟花爆竹爆炸事故伤员、2015年柳州市柳城县爆炸事故伤员现场救治,还是与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管理支队共建交通事故医疗急救中心绿色通道,该院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承担公益医院的社会责任。

致力特色研究

打造医学研究创新驱动新高地

遵循“强优、显特”的发展思路,医科大一附院以国家和广西的卫生健康重大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地方疾病防治研究,以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快广西地方重大疾病防治的科技创新。

着眼于地方疾病防治科学研究,加快重大疾病防治的科技创新。医科大一附院一直致力于广西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地方常见病、高发病防治研究,成果显著。上世纪60年代,儿科学专家梁徐教授首次发现我国的异常血红蛋白E;上世纪70年代,广西医科大学党代会提出“科研重点应放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问题”;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专家教授在《Lancet》、《AdvanceinCancer》等国际医学杂志发表高引用率肝癌研究论文,确认了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致病因素;上世纪90年代,《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建立——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树鼩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鼻咽癌研究成果荣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地中海贫血防治水平国内领先,地方病患者有盼头。医科大一附院利用自治区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中心,首次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的地中海贫血干预和防治研究,共实施46万余人次的筛查、诊断和干预,诊治10万多例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和病人。该学科先后获得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7项,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广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2010年,促成自治区政府颁布“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在广西全面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实施以来,极大地降低了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地中海贫血防治取得巨大成效。2013年,科学杂志《Science》专题报道医院的地中海贫血防治工作,称赞此项工作为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广聚人才、科技兴院、教育兴医”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根本,医科大一附院立足区位和学科独特优势,全力打造广西医学研究创新驱动新高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提升医疗卫生国际化交流合作水平。依托学校整体力量,该院全力建设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项目,加强广西地区肝癌、鼻咽癌等流行病学大队列基础与临床防治体系、创新性的地中海贫血检测技术和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等研究平台建设。

同时,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力推动医院创建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进一步开拓广西与东盟在医疗卫生、医学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教学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水平ESI指数从2013年就进入并维持全球前1%,医院的医学教育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致力全面培养

输送优秀医学人才

一直以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执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统一管理,医疗和教学工作齐步走。作为广西医科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医院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身兼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双重责任。

为此,该医院领导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弘扬大医大德、追求至臻至善的精神,不仅培养学生在专业上追求精湛的医术,同时注重医德教育、人文教育,在技术上不断追求卓越、德行上追求至善至美,培养拥有高尚医德、精湛技术的全面人才。

教学相长,教师、学子摘桂冠。坚持教学相长的办学理念,医院在医学教育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同步提升。近年来,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在多个教学竞技场上频频获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2016年荣获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2015年、2017年分别获第六届、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二等奖等。

杏林勤耕耘,桃李芬芳春满园。该医院每年共投入350名教师到教学一线中,年均授课总共5万多学时,医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医院(学院)目前共设8个本科专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异的教学质量不仅为医院源源不断输送后备人才,也为广西医疗卫生行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近年来,每年为社会输送医学毕业生2000余人(含本、硕、博、进修生、住培生)。多年以来,医学人才散落八桂大地,已成长为各地的医疗技术人才、管理骨干。

致力健康广西

医院各项事业硕果累累

医科大一附院始终把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中国、健康广西的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医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工作成效显著,各项事业硕果累累。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医科大一附院连续4年在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华南区前三名,并且是广西唯一进入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TOP100的医院。

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医科大一附院很多诊疗项目填补了广西乃至全国的空白,绝大部分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处于广西领先、国内先进地位,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医科大一附院人勇当领路人、排头兵。在学术科研方面,医科大一附院以80年的学术积淀为基础,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传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传统,科研工作节节攀升,取得优异成绩。多年来,医院科研立项和取得成果的数量在广西所有高校和所有医院中均名列第一,所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连续稳居广西各行业各单位之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科大一附院始终秉持的这一对口支援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开展对基层医院的各种支援及帮扶工作。2003年以来,医院凭借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帮扶、医疗技术协作、远程医疗、组建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等方式,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广西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成效显著。

倾情援非四十载,大爱无疆增友谊。自1976年起,医科大一附院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派优秀医务人员赴非洲科摩罗、尼日尔等国家派出医疗队,从无间断,至今已有42年。医院援非队员以妙手仁心和大爱无疆的精神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赞誉,为增进中非外交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始终秉持“大医大德至臻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医科大一附院始终坚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力促让高水平的公益服务覆盖八桂大地。仅2017年,医院全年组织开展各类义诊、结对帮扶等活动50余次,进社区开展用药、急救等健康宣教活动24次,共有1353人次无偿献血463350毫升。选派“第一书记”驻点扶贫南宁市马山县里当乡青龙村,并为其捐助扶贫款、物计30余万元,2016年开始与广西电视台新闻频道合作打造大型健康科普栏目《医科全说》,至今已播出145期,普及医学和健康知识等,为健康广西建设贡献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60年来,医科大一附院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全院职工同心同德、积极探索,铸就了“大医大德至臻至善”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如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以“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医院;坚持科学管理,建设节约型医院”的发展思路,践行“团结、严谨、创新、奉献”的院训,努力打造一个立足八桂、面向全国、辐射东盟,逐步走向世界的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本版文图均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

新闻推荐

糖厂开榨忙

蔗糖炉火旺,工人运蔗忙。11月30日上午,柳城县凤糖凤山糖厂、柳城糖厂正式开榨,敲响了2018-2019年度榨季生产的“战鼓”。据...

柳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柳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