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贡献安徽民乐‘非遗\’,此生值了!” 安徽省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涂小平将收藏的音视资料捐献省档案馆
2020年9月3日,安徽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包河区同安街道分路口社区所属元一柏庄小区,给92岁的居民涂小平先生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捐赠了一套《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安徽卷)上、下册(以下简称《集成》安徽卷)及配套音视频资料。
一打听才知道,涂小平先生正是这套《集成》安徽卷的主编,还是兼该书卷首《安徽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的撰稿人。
再进一步了解,涂老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省的第一批文艺工作者,曾是安徽省黄梅剧团、安徽省杂技团、安徽省群艺馆的负责人。
家境较好爱文艺
涂小平是舒城人,老家在万佛湖北偏东的九井乡(今棠树乡)田家冲桂花园涂家村。
因家境较好,他“10岁前,就学会了口琴、笛子、箫,喜欢音乐、会唱不少歌曲。曾经有过两个歌曲本,里面有《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大武汉》等曲目,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939年,直接上了刘家院小学的四年级。小学毕业后的1948年,他在舒城县立中学(现舒城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
“舒城县立中学的前身是‘斌农中学堂’,它和合肥庐州中学堂、桐城中学堂同为安徽省中等教育的三所源头学校,共同开创了安徽中等教育的先河。”涂小平深知学校对他的影响,“在学校期间学会了单簧管、萨克斯、唢呐的演奏”。
1949年3月,他只身来到凤阳县,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只学了1个月,就作为支前文工队准备随大军过长江。
工作宣传两相宜
“解放初期的文工团既是宣传员,又是工作队,更是突击先锋队,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涂小平回忆着当时的工作热情,“1949年,淮南刚解放,我就被派去开展青年团和工会工作,还得到了皖北团工委的奖励,立功一次。”
1949年4月到1953年3月,涂小平先后在皖北青年文工团、实验文工团、安徽省文工团工作。
1950年,他被派到望江县一个乡任乡长,组织生产救灾;后在望江县华阳区开展土改典型调查,并受到县组织部登报表扬。
此后,又赴亳县油河区大宋乡、肥东县六家畈担任土改工作队组长,参加土改工作。
1951年,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霍邱县参加修建润河集水闸工程建设。
…… ……
群艺活动频开启
直到1953年,涂小平才回到合肥,在安徽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工作。
他的同事有黄梅戏音乐创作泰斗时白林。美术工作组有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版画家陶天月,工作地点就在现在花园街群艺巷的省歌舞团内。
年逾九旬,涂小平思维敏捷、记忆力过人:“我们经常举办音乐学习班,自编教材讲授音乐基本知识,也教授歌曲指挥,培养音乐人才;开展群众音乐活动,收集民歌和民乐……”
两年后,涂小平被评选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安徽省及省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获奖章一枚。
1956年,他调到了安徽省文化局艺术处,主要调研全省文艺团体的情况,曾经到阜阳、六安专区进行调研工作,并曾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山东省第一届音乐汇演大会。
与时俱进创新意
最让涂小平难忘的是,1959年10月、1960年6月,他见到了分别视察合肥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在1959年末,我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艺创作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报告。”想起当年,92岁的涂小平有些激动:“在8个月内,分别见到3位国家领导人,也算是个值得纪念的事情吧!”
自1962年之后,他先后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安徽省杂技团任团长。
“在我担任安徽省杂技团团长的后期,也就是1978年10月,通过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一平台,为外国客商演出了杂技,实现了到国际舞台展示安徽杂技艺术的零的突破。”涂老对自己抱伤带领团员进行战前练兵的经历印象深刻,“那一年的6月,我正赶上被自行车撞伤,导致锁骨骨裂”。
不久,他就调到了安徽省群艺馆担任馆长,直至1988年离休。
而就在1986年,他退休还不到两年,编纂《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安徽卷)的任务,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肩上。
退而不休为非遗
之后的20年里,涂小平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奔波在安徽大地,只要有民乐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
“录音、录像、记谱”成为周而复始的工作。
“这是1979年文化部、中国音协联合颁发《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涂小平知道责任重大,“和一些非遗项目不同,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绝大部分的传承特点为口传心授,人在艺存,人去艺亡,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和收集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那,怎么对得起后人?”
2009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编辑办公室主持编纂,耗时30年,倾注几代音乐工作者心血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4部119卷集成志书全部编辑完成。
“我们《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安徽卷历时20年,在2006年审稿结束,2007年出版,可以说是提前完成了任务。”十几年过去了,提起这件事,涂老仍是心潮澎湃:“2004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因我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安徽卷)编纂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成绩突出,为我颁发了‘编纂成果个人一等奖’证书。”
五修家谱得慰藉
“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已经退休32年,退休后为《集成》安徽卷实际工作近20年的涂小平,指着卷首他撰写的《安徽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不虚此生了!”
还有一件事,让涂小平觉着也是很有意义。
2013年,85岁高龄的涂小平作为主要撰写人,历时两年,重修了《涂氏家谱》。
“这是前面四修家谱、时隔头尾100年后的第五次修谱。”涂小平语调平静,“主要是要找到老谱,当时只找到了十卷中的九卷,最后一卷在舒城县张母桥镇长冲村找到。经过3年多的努力,也是我主笔,10套《涂氏家谱》付梓,2016年12月,我们涂氏家族在舒城老家举行了家谱给领仪式。”
这时,涂小平已是88岁的高龄老人。
不留遗憾捐书籍
对于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涂小平淡淡一笑:“85岁之前,我从不锻炼。”
2013年之后,他就在小区有健身器材地方,每个健身器材都摸一下,松松筋骨,“单、双杠除外”。
上午和下午沿着小区走上1个小时,活动活动身体。
日常饮食也很简单:稀饭、饺子、南瓜、蒿子粑粑、山芋、玉米……轮换着来。
“去年,我才戒掉香烟,现在想抽的时候‘偶尔还搞一口’。中午喝点酒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已是92岁的涂小平甚是坦然:“把心放宽,碰到事情不计较就可以了。”
今年8月初,看着作为主编的《集成》安徽卷及相关录音录像带,涂小平有些犯愁:这些资料来之不易,如果当一般图书卖了,有些可惜,音像资料尤为可贵,都是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现场演奏版,世上可能就这唯一一套,和《集成》安徽卷的目录相配套……
于是,他拨响了安徽省档案馆的电话……
张瑾然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 记者 陶虎 文/图
新闻推荐
8月25日,在舒城县百神庙镇交通综合服务站,乘客走下公交车。安徽省舒城县从2012年起在农村客运线路上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