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窑镇刘家洼村产销一体化茶园基地成发展新支柱 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泰安日报 2020-04-23 09:55 大字

本报4月22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辛启 通讯员 耿丽梅 王佩佩)眼下,正是春耕生产黄金季节,在磁窑镇刘家洼村记者看到,挖掘机轰鸣,村民们忙着起垄、覆膜、打坑、放种、培土,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据了解,刘家洼村位于磁窑镇西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地带,经济基础薄弱,往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为主,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打工,群众增收困难,“棒子麦子,穷一辈子”是村民打趣自己的顺口溜。自新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来,就认识到要真正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为支撑。他与老党员、种植大户沟通交流,咨询农业技术专家,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到村里详细取样调研,对村里的土样、水样进行化验后,发现ph值和各项指标都适合茶园发展,于是带领村干部和有意向种植的村民分别到安徽舒城县和泰安考察了茶苗种植和茶叶的生产销售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和调研,更加坚定了以发展茶园种植作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的发展新思路。

面对记者采访,磁窑镇刘家洼村党支部书记充满信心地说:“通过之前市科技局包保我们村,带领村民到安徽、泰安考察茶叶种植及加工,发现茶叶收益比传统种植业受益高出很多,就决定带领群众发展茶产业,为了确保种植效果,我们先种了一片示范地,在试种成功了之后,我们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发展茶产业,以增加村民收入。”同时,为解决技术难题,做好茶产业,村党支部书记请来山东农业大学专门研究茶叶种植的李华博士进行业务指导。怎样确保种子成活率、地里施什么肥料、什么时候覆地膜、浇水等一系列种植技术问题,他都详细讲解,手把手示范给群众。

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茶园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发展,这个村自筹资金20多万元,流转了100亩土地,购买了160万棵鸠坑和26万棵“福汀大白”种子,大力发展茶园种植,引导村民走上致富路。在茶园基地干活的磁窑镇刘家洼村村民林照申说:“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没想到在基地上干活,还能增加不少收入。”

一片茶园就是一片希望。截至目前,茶园已建设自动喷灌系统,安装了太阳能驱虫灯,并建起了标准化厂房,购置了茶叶制作加工设备。同时,他们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推广实施了标准化采摘、工厂化加工,并根据市场需求,将以手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式炒制茶叶,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说起今后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流转土地,种植百亩茶园示范基地,明年就能见效,每亩地茶叶每年能收新叶子700—800斤,按平均市值来说,每斤30元,收益就在2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把700多亩丘陵地都种上茶叶,带动周边村也发展种植,再扩建加工车间,将我村打造成一个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园基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集体增收。”

新闻推荐

合肥15家汽车客运站 全面恢复运营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李萌)3月25日中午12时许,随着合肥至河南固始的省际班车从省客汽车站出发,标志着合肥15座汽车站全...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