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居民晒晒上世纪老物件 永久自行车、粮票、缝纫机、五斗橱……每件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合肥晚报 2019-08-17 00:42 大字

永久牌自行车、粮票、缝纫机、五斗橱、收录机……如今这些快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物品,是不是曾是您家庭的“标配”?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开展晒居民上世纪70年代老物件,品时代变化、生活变迁主题摄影活动,通过新旧对比,反映社会变迁。

陪嫁老五件承载亲人思念之情

家住庐阳区林店街道菱湖社区何大郢居民组王家庆老人,向记者展示了70年代她从长丰嫁到这里的陪嫁老物件五斗橱。

“这组实木五斗橱是我父亲当年亲手给我打造的,用了几十年都是好好的。虽然现在看上去与时代格格不入,但这毕竟承载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台上海第一缝纫机厂的老式缝纫机,是我和老伴在结婚后第三年买的。”王老带领记者来到她所在的房间,打开了封存多年的缝纫机。王老说,那个年代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得起缝纫机的,当时省吃俭用并找亲戚朋友凑钱买了这台缝纫机,年轻的时候也正是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

“别看这个箱子不起眼,在70年代,可是一个读书人的宝贝!”家住庐阳区林店街道菱湖社区荣城南苑的76岁老人聂先修表示,这个箱子是实木和铜条打造的,当年家里没钱买书柜,只好让人做了这个木箱存放图书。当年父亲在世时告诉我们,农村人想要进城生活,就要用功读书。我要这个箱子传给子孙。

老28式自行车现在还能接送孙子上学

40多年一直守自己的修鞋小店和缝纫小店,今年63岁的项有柱和55岁的王朝芳是庐阳区林店街道连水社区荣城北苑人,从1973年开始他们做修鞋匠和裁缝,几十年来用他们的宝贝老物件已经记不清修补了多少鞋,做过多少件衣服,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他们手艺精湛、待人热情,即使在现在,每天来慕名修鞋和缝制衣服的依旧人很多。

70年代500多元的黄河牌收录机、280元的黄山牌落地电扇在孙立元老人心中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年70岁的孙立元老人家住庐阳区林店街道荣凤苑小区,2006年回迁后,老人一家从农民变为市民,住进了高层房屋,但是老人依旧保留着作为当年家中最贵的两个大件物品。孙老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都是庐剧迷,“过去的东西质量就是好,你看这个电扇都是纯铁打造的;这台收录机用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一点问题呢。”

“出于好奇,就把来往书信的邮票撕下收藏起来。”家住合肥庐阳区林店街道景湾社区的杨志文向记者展示了70年代的邮票。看着一张张泛黄的邮票,杨志文说,“那时候就是靠贴着邮票的书信传递信息,虽然现代通讯联络的手段多,但写上一封信,贴上一枚邮票,寄托一种别样的情愫!”

“一直从事小商品经营,为了购货方便,1978年,买了这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如今生意交给儿子了,我偶尔会用它来接送孙子上学”。家住铝厂生活区的陈友道向记者展示了这辆老28式自行车。

58张粮票记录当年艰苦岁月

“计划经济时代,粮票可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物品,买东西都要靠它。”今年74岁的家住庐阳区林店街道金池社区的王建成老人向记者展示他所收藏的58张粮票。

之所以还保留了这么多张粮票,并不是热爱收藏,王老说,当时他准备用粮票去舒城买粮食,但是不知放哪里,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家人以为弄丢了粮票,结果闹了好久的变扭。直到1993年国家粮油实现敞开供应后一年才发现,原来掉落在床脚和五斗橱的夹缝处,之后,老人就一直保留了这58张粮票到现在。王老每每望着这些粮票,总能回忆起当年艰苦岁月,并时刻提醒子孙,倍加珍惜美好生活。赵明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杨赛君文/图

新闻推荐

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安徽六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调查

据人民日报报道车行六安,满眼皆是绿。5年来,六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1.9%;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由13.84%...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