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钻杆钻向地下5000米 省地矿局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朱恒银44年踏遍安徽大江南北 他领衔开展的深部钻探攻关项目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一名钻探工人到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再到安徽省首位“大国工匠”;从全国劳动模范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再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把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再到向地下5000米进军……
扎根在安徽省皖西红色土地上的一名地质钻探人、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在过去的44年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走遍了安徽省的深山、峻岭和平原,并转战祖国南北,在钻探施工中,解决了复杂地层、坚硬地层、易斜地层钻孔护壁、取心、防斜、钻进效率等技术难题。他领衔开展的深部钻探攻关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产生了数千亿元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近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走进这位花甲老人的工作和生活,重温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成长
寒门学子成长为“地下尖兵”
上世纪50年代,朱恒银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便带着未成年的姐弟3人相依为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月仅靠12元的国家救济款生活。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杂费全部是国家资助的。”朱恒银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儿时的生活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
1974年,朱恒银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下放到农村。两年后,朱恒银通过农村招工进入了安徽省地矿局337地质队(后合并成313地质队),成了一名地质钻探工人,从此,和地质钻探结下了不解之缘。
地质钻探是地质行业中最艰苦的工种,一年四季工作在荒凉的大山茂林中,三班作业,整天一身泥浆一身油,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大、风餐露宿……“在我们这个行业内有人曾这样形容钻探工作者,‘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捡破烂的,细看是个搞地质勘探的。’”在朱恒银的印象中,当时不少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条件,背起行李就离开了。但朱恒银不愿放弃,虽然当时身体单薄,但还是从搬钻杆、打泥浆的小工做起,一边干活,一边抽空学习操作规程和钻探工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朱恒银如愿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研制设计出“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两项发明。
突破
“攻深找盲”探究地球深处奥秘
朱恒银告诉记者,地质钻探是地质找矿、地质科学研究及地下参数监测等揭示地球奥秘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地质钻探的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44年中,朱恒银的足迹踏遍了安徽大江南北,参加了霍邱、铜陵、滁州、安庆及大别山多个地区的铁、铜、钼、金、铅锌、煤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钻探工作。在大别山深处金寨沙坪沟深部勘探,通过钻探验证了一个单矿体储量世界第一的特大型钼矿床;在霍邱铁矿老矿区深部勘探中,找到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的特大型铁矿,增加约20亿吨铁矿储量。
在钻探施工中,朱恒银以提高钻探效率、改善工作质量为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亲手设计施工近千个钻孔,完成地下钻探工作量约50万米,创造了没有报废一个钻孔的奇迹。他的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取芯时间由30 多个小时缩短到了40 分钟;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在地质服务领域,他解决了高精度的水库坝体安全监测垂线孔、地面沉降监测标孔、地震观测孔等特殊工程钻探技术难题。在研发钻具方面,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长寿命金刚石钻头、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大直径加重管密闭和常规绳索取心互换双作用钻具等改良钻探的机械器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领团队进行研发,突破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产生了数千亿元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被无数荣誉包围的朱恒银并没有满足,目前,他和他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还在向地下5000米进军。
“对于钻探人来说,最高兴的事就是钻下去的矿芯里有矿,而且能开采。找到一个大的矿区,就能够建设一个城市,就能创造产值。”朱恒银告诉记者,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等城市都是得益于地下矿藏的开采,才建立起来的城市。“所以,我们向矿山深部找矿,一旦找到了矿体,不但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还能解决矿山职工的后续就业问题。”据悉,滁州琅琊山铜矿便是一个极好的案例,原本开采了50多年的老矿即将步入枯竭危机,但在朱恒银和团队的努力下,又从矿山深部找到了储量达10万余吨的铜矿体。
救援
安徽地质“神兵”空降上海抢险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行业调整,地勘单位进入了发展的低谷。人均工资200元,有时还发不出,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职工选择了转行。此时,我国沿海一城市的公司向朱恒银抛出了橄榄枝——月薪高达万元。朱恒银不为所动,反而咬定钻探专业技术不动摇,利用钻探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并占领钻探新的市场领域。
在朱恒银的带领下,专业技术强、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成立了,并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在施工中,打出了特色品牌。在此期间,朱恒银带领着团队一边抓施工一边搞科研,先后承担了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主持承担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基岩标的施工,并承担了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省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程。他利用自身的独特钻探技术优势承担了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3 孔的施工任务,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攻关,顺利完成任务,并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
2003年7月2日,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4号线地面塌陷现场,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面临威胁。更糟糕的是,外请的一支施工队伍抢险失利。朱恒银在接到求援电话后,迅速带领技术人员参加抢险。经过10昼夜紧张施工,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也为自己和团队赢得了“安徽地质神兵”的美誉。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们。”这是朱恒银跟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同事的印象中,每当钻探施工出现孔内事故,只要他一听到,便会立即奔赴现场处理,24小时坚守在钻机旁,直到事故处理完毕。“用他的话说,这些钻孔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上千万,一旦报废了,就会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守护好我们的‘金刚钻’。”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新闻推荐
“给我们贷款,还帮我们卖猪,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为我们家的事操心了!”近日,舒城县百神庙镇枣木桥村的贫困户汪存民数...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