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器官捐献给他人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2019春分缅怀诵读会上,他们的故事再次让我们感动
在生命之花凋谢之时,他们捐出器官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将春天的美好留给他人;他们看似普通而平凡,却像天使一样延续了他人的生命;他们用行动证明,有一种价值超越生命,有一种光辉跨越时空。春分日,忆英雄,他们的故事不能被忘记,在这样的日子里去聆听,去洗涤,或许能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新的思考。3月21日上午,一场缅怀英雄的诵读会在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
他们的故事让人泪目又激励
“海龙弟弟,你在那里还好吗?一转眼,你离开我们有半年了,但是仿佛你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似的。去年的今天,你在台上用不大的声音向大家讲述着你的故事,台下的我们却被你感动到落泪。如今,春分又至,山上的树又绿了,花又开了,可是这些你都不能感受到了。”任海龙的姐姐解光林在诵读会上读出这段文字之时,台下的观众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小海龙的画面。
2000年出生的任海龙是舒城县桃溪镇红光村居民,幼时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渐渐失去行动能力, 14岁时,任海龙决定放弃治疗,并主动提出捐献遗体和眼角膜,被妈妈拒绝了以后,任海龙一再坚持。2014年2月27日,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去往任海龙家,与他签订了捐献协议。
为圆任海龙“出去看看风景”的心愿,各地志愿者捐款5万多元,出去到各地,回来后费用还剩2万元,任海龙跟妈妈商量,说他放弃治疗了用不到这个钱,最终把两万元捐给了红十字会,用作遗体器官捐献的专项资金,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如果他还活着,再过几天就是他18周岁生日了,他的生命却定格在本应灿烂绽放的年华。
“我是叶沙,我移植叶沙的肝脏;我是叶沙,我移植了叶沙的角膜;我是叶沙,我移植了叶沙的另一只角膜……”这些叶沙的受捐者在视频里一一道谢时,台下已经一片泪目。
叶沙的父亲用沙哑的声音讲述着叶沙的故事,“叶沙在我身边生活了16年,而今我将这16年感情揉成了若干份,分派到你们每一位的身边,愿你们带着叶沙的眼去感受灿烂阳光,带着叶沙的心去感受多彩的世界,带着叶沙,日日相伴,夜夜共眠。”
从医35年,以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外科医生刘宏春将一生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弥留之际他又将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无偿捐献,回馈社会,造福他人。“爸爸,您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在您的带动下,姐姐也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姐姐和您的孙女也选择了从医之路,他们决心像您一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刘宏春的儿子刘刚在诵读会上读到这一段时铿锵有力,似乎是要告诉在天堂的父亲,孩子们没有辜负他。
安徽省内器官捐献逐年增长
3月21日春分日上午,安徽省暨合肥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2019春分缅怀诵读会,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全省各地红十字会代表,各遗体接受站、角膜捐献定点医院、器官获取医院代表,安徽医科大学师生代表,省直有关单位、合肥市有关单位代表和志愿者等共400多人参加活动,用诵读的方式一同缅怀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致敬生命,仰望他们不朽的灵魂。
安徽朗诵学会会长魏民、副会长许北雄,安徽卫视主持人刘扬波,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持人袁媛,志愿者蒋璐受邀在朗诵会上进行诗文朗诵。“中国好人”张晓杏、“安徽好人”李晓侠的姐姐李娟、捐献者刘宏春之子刘刚、两次肝移植受者俞家利等亲临现场,朗诵致逝者的一封信,讲述捐献背后的感人故事。安徽医科大学志愿者良医合唱团合唱《爱的箴言》。
遗体器官捐献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捐献者为他人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做出了无私奉献,为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起,省红十字会将每年的春分确定为安徽省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全省各级红会都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追思捐献者。
近年来,合肥市红十字会进一步规范捐献登记、协调工作,加强宣传推动、做好相关服务,全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工作取得新突破。近年安徽省捐献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去年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00例、遗体捐献121例、角膜捐献195例。2018年合肥市实现器官捐献37例、遗体捐献37例、角膜捐献43例,合计117例。三项捐献数字及总数均在全省排名第一,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帮助,重获生的希望。下一步,合肥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宣传、提高捐献业务能力,让更多群众受益。
两次濒临死亡幸被“天使”挽留
在众多的诵读者中有一位特殊的人,他是一名受捐者。现年53岁的俞家利看上去和普通人并无二样。可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曾两次接受肝脏移植手术。
47岁那年,他体检发现有肝硬化、糖尿病,却并没有觉得自己在被死亡逼近。终于,在2014年11月11日,48岁生日那天,他在巡查校园途中,突然晕倒,吐血200多毫升。诊断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字“肝癌”。在医生的建议下, 他进行了第一次肝脏移植。然而,可怕的排异现象出现了:转氨酶、胆红素不断升高,胆道狭窄、胆汁排不掉。
“忍受着插管排胆汁的极度不适,忍受着全身难熬的瘙痒,忍受着变得骨瘦如柴的身体,只为平安度过排异期。那段时间,我常对自己、对身体里那个肝说:‘我们要一起加油,我活着,你也活着。’”
可是,他终究还是没抗过。2017年10月,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不进行二次移植,可能只能活二三个月了。然而,就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他又遇上了“天使”。
又是一个陌生而又博爱的捐献者伸出了援手,2017年11月3日,他成功做了二次移植,获得了第三次新生。
至今,那个肝,在他身体里健康、快乐地住着。“我知道,我不仅仅是我,我身上还跳动着你的器官,还有祝福与祈祷,来自忍痛同意捐献你们器官的家属们的。我会好好活着。我眼睛里看见的美丽景象,我耳朵里听见的醉人音乐,我脚下走过的有趣旅途,相信你也会感受到。”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韩婷/文 余志刚/图 实习生 刘玉敏 通讯员 张妍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可海记者黄雪彦)日前,舒城县公安局汤池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辖区内有一名本省外县市网上在逃人员,工作中多...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