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关注“稻虾共作”实现村民增收
本报记者 聂扬飞
“通过‘稻虾共作’新模式,让单一的水稻田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收,综合经济效益大大提升,大家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近日,在舒城县千人桥镇韩桥村,养殖大户秦发林高兴地说。
韩桥村是贫困村,在各方努力和帮扶下,虽然去年底顺利通过了村出列验收,但村里工业基础薄弱,全村2000多人口,人均耕地仅1亩左右,发展规模农业潜力也有限。如何确保村民持续增收、从脱贫到致富,仍然是困扰村“两委”一道难题。在省政协机关选派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任少贤看来,韩桥村要实现村民持续增收、从脱贫到致富的目标,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在发展新产业、提高单位效益上动脑筋找出路。
经过多方联系和向选派单位寻求帮助,任少贤找到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 “目前小龙虾市场火爆,销路不愁,利用村里稻田的浅水区和冬闲期养殖小龙虾,变水稻单一种植模式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宋光同的建议,让村里的同志眼前一亮。
借助省农科院专家的“金点子”和技术支持,从去年9月开始,韩桥村率先在村民秦发林家中的30亩水稻田里开始了“稻虾共作”试点。筹措资金、水田改造、挑选种苗、技术辅导……村“两委”、工作队、专家和贫困户各司其职、各展所能,从一家一户的试点开始,共同为了全村的脱贫致富奔波努力。
“这法子真的管用? ”一开始,秦发林心里也是将信将疑。但短短几个月后,他看到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小龙虾种苗顺利生长,并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下子打消了疑虑。 “一年不到,6万元的投资成本就收回来了。 ”秦发林介绍说,除了种稻的收益,小龙虾还能持续不断自我繁殖,后期养殖几乎不需要再投入,这下可算是捡到“金元宝”了。尝到了甜头,秦发林彻底服了气。这不,眼下他正和村里商量,来年要把家里的养殖规模扩大几倍呢。在秦发林的示范带动下,其他村民也都跃跃欲试,主动要求参与进来。
记者了解到,“稻虾共作”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有很强的生态效益。村民们告诉记者,小龙虾对许多农药都很敏感,所以稻田养虾是能不用药时坚决不用,确实需要用药时,也会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这样一来,有效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稻谷的品质也进一步提高,甚至达到有机稻谷的质量标准。加之小龙虾在稻田中生长,会吃掉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活动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粪便被水稻吸收,促进了水稻生长,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稻虾共作”新模式已带动了韩桥村20多户贫困户增收。 60岁出头的村民王守清女儿外嫁,老两口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王守清说:“我一把年纪,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出门打工挣钱,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现在村里搞‘稻虾共作’,让我去帮忙除草,在家门口就能多挣1000多元,日子好过多了。 ”
“村里正在总结经验、改进技术,准备扩大稻虾养殖规模,我们还积极联系上下游加工、销售企业,寻求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一条龙发展道路,预计能辐射带动韩桥村及周边稻虾共作面积1000亩以上,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任少贤干劲十足地介绍,他们计划将村里的道路、农田及各种附属配套设施向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改造,依托稻虾产业发展,带动电子商务、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在韩桥村打造一个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不断拓宽村民脱贫致富之路。
新闻推荐
舒城县城关镇面积111.7平方公里,总人口19万人,辖2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地处皖中腹地,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距省会...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