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克站台的远大住工上市后股价连连下跌
记者 | 吴波
一家业务特殊的公司赴港上市了,“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远大住工(02163.HK)迎来了它的一个重要时刻。
近日,湖南长沙市领导、中联重科副总裁申柯、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与远大住工创始人、董事长张剑等一起赴港敲钟。
敲钟组合背后是远大住工上市的三大基石投资者——中联重科、长沙产业投资集团及金地集团。
中联重科拥有远大住工4.76%的股份,也是后者的设备供应商;长沙产业投资集团是长沙市政府出资成立的国有公司,它认购了远大住工4.7%股份;凌克出场是因为,金地不仅是远大住工的基石投资者,同时还与远大住工在装配式建筑上有合作。金地认购股份并不多,仅持有远大住工0.63%股权。
持股最多的还是张剑。他实际拥有远大住工74.79%的股份,不仅直接控制远大住工约46.91%股本,还通过远大铃木、大鑫投资、大正投资、富阳上九等公司间接持有约27.88%股本。
2017年,远大住工在一次增资中的定价为35元/股,当时公司估值约为107亿元。张剑持有的这部分股权,估值超过70亿元。
但真正上市后,远大住工的股价表现却并不理想。11月6日的开盘价为8.7港元,相比招股价9.68港元下跌达到10%,此后几日股价也并未反弹,截至11月11日收盘,当天继续下跌6.22%,股价停留在8.44港元/股,市值仅41.14亿港元 。
作为装配式建筑第一股,远大住工有技术也有故事,但资本市场反响却不热烈,这或许与建筑工业化行业的整体情况相关。
远大住工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号称自己是建筑工业化的开创者和领军者。
所谓建筑工业化是基于装配式建筑以及BIM技术的发展,通过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的手段来发展以及改善建筑业。与传统的现浇模式不同,装配式建筑采用铝膜、PC构件(混凝土预制件)进行预制,具有更加“环保、高效、高质”的特点。
这家公司围绕建筑工业化,将三大主营业务定位为PC构件制造、PC生产设备制造、施工总承包。在前两个业务领域,远大住工表现不错,市场份额分别达13%、38.3%。
最近几年,远大住工规模不断壮大,营收也随之逐年增加。从招股书可知,2016年-2018年,远大住工收入分别为16.71亿元、19.36亿元、22.69亿元;毛利分别为6.02亿元、7.05亿元和7.25亿元。2019年前4月,远大住工收入6.46亿元,毛利1.63亿元。
2016年—2018年,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98亿元、1.68亿元以及3.38亿元。
远大住工与政府合作密切,上述时间维度所产生的利润中,有约3成是来自于政府补贴,包括税收优惠、用于物业、厂房及设备开发建造等补助。
2016年-2018年及2019年前4个月,远大住工每年分别获得政府补助0.567亿元、0.561亿元、0.342亿元及0.11亿元,分别占期间利润的28.7%、33.3%、7.3%及31.3%。
这意味着从现阶段来看,远大住工业务本身盈利能力并不突出。
它的第一大主营业务PC生产设备制造在近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但也面临来自联合工厂的盈利滞后性问题。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2018年,远大住工PC生产设备制造业务收益分别为3.3亿元、8.4亿元、12.3亿元,业务占比逐年提高,分别占总收益的19.8%、43.2%、54.0%。
PC生产设备制造业务的布局范围也在扩大。截至2019年4月30日,远大住工在长沙、宁乡、湘潭、岳阳、天津、杭州、上海、郴州、广州、六安、北京、南京、合肥、马鞍山等城市拥有15家全资PC工厂,另外还投资85家联合工厂。未来5年中,远大住工还计划建立67家联合工厂。
但远大住工借助联合工厂迅速扩张的背后,是这一类工厂面临的盈亏问题。
远大住工对联合工厂的管理并无控制权,仅持有联合工厂35%股权,投资额一般在2100万元至4200万元范围内。目前他们投资的联合工厂大部分处于亏损阶段。
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8年、2019年前4个月,远大住工联营公司利润亏损1710万元、6970万元、9830万元及2630万元,亏损呈持续扩大趋势。
对于亏损原因,远大住工认为主要是时间问题,大部分联合工厂成立不足三年,在他们的预期中,联合工厂一般3—5五年才能盈利,8年后回本。
要继续加大联合工厂的投资,远大住工必须投入不少资金,他们也要为此做好短期内继续亏损的打算。
若按照每间联合工厂2100万元至4200万元的投资额计算,远大住工未来5年还需投入约14亿元至28亿元。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少的资金。
远大住工之所以重视自建或联合地产商建设构件工厂,源于PC构件主要是在工厂中制作,再运输至工地现场进行装配。只有通过联合工厂,他们才能快速覆盖中国所有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和65%的GDP超过1千亿元的城市。
但2017年《中国预制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却指出,大型EPC企业在全国各地布点PC工厂,前提是PC市场订单有工程总承包项目来保证;或者利用市场化需求调节产能,保持长期持续运行。典型企业有:中建科技、宝业集团、北京住宅产业集团、上海建工、成都建工和陕西建工等。
以中建科技为例,它是中国建筑的全资子公司。2017年,这家公司和中建二局等组成的投标联合体,拿下全国最大规模装配式建筑EPC房建项目——深圳长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属工程项目。43.78亿元的中标价,成为当时装配式建筑市场单项合同额最大的中标项目。并且当年,中建科技新签合同额94.95亿元(不含各参股公司指标)。
在这一维度上,远大住工较中建科技较弱。招股书数据显示, 2016年—2018年,新签合同价值分别约为24.40亿元、35.62亿元及46.18亿元;至2018年年底,未完成合同量约为46.89亿元。
远大住工的主要客户是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政府投资公司及建筑公司等。他们已经与中国前10大开发商中的8家,前10大建筑企业中的6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开发商领域,远大住工与万科、碧桂园及金地等开发商拥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与开发商的业务并不能保证远大住工一直保有市场占有率,因为万科、中海地产、碧桂园等龙头房企,都有自建构件工厂,还有其他固定的供应商。
在2013年以前,全国所有的住宅产业化项目超过70%是万科做的。2017年,万科还申报了“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碧桂园甚至在建筑工业化基础上,研发出一套新型的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还提出了建筑机器人的概念,希望以此解决人力成本、房屋质量、结构安全等问题。
就PC构件制造业务来看,远大住工目前中标率并不算太高。2016-2018年,远大住工投标成功率分别为53.1%、36.6%、39.8%。同期,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设备使用率低等因素下,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从40.2%也下降到23.8%。
另外需特别关注的成本问题,它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在更大市场范围内应用。
2017年《中国预制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指出,装配整体式结构工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很低,构件的生产效率不高,成本增加影响其推广应用。
以远大住工为例,材料成本占总销售成本的五成以上,2017年和2018年,甚至达到62.6%和64.5%。利润高低也直接受原材料成本波动影响。
再纵向和传统的房地产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要高300-500元/平方米左右,在如今楼市下行的大背景下,这部分成本很难在房价中兑现。这也是为什么开发商没有大范围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原因之一。
不过,远大住工认为,PC构件制造业务在未来还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不管是在公司高管公开言论还是招股书,这家公司都对未来市政地下管廊领域寄予希望。
在招股书中,他们引用了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地下管廊建设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于未来五年达到人民币1.6万亿元,估计带来超500亿元的PC构件销售额。
远大住工这次上市发行1.21868 亿新股,发行价为每股9.68港元,募集资金总额为11.80 亿港元。他们计划将所募资金用于拓展PC构件制造业务、拓展海外市场、研发和拓展智能装备业务以及用于研发和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智能服务平台。
这也符合远大住工目前的五大战略——持续投资PC工厂、继续实施“远大联合”计划、升级数字化智能平台、持续聚焦战略客户、拓展海外市场。
主动拥抱资本的张剑,今年55岁,湖南郴州人,和马云一样,在经商前也是一名教师。他少年成名,创造过中国多个“第一”,开发过我国第一台无压锅炉,第一台直燃机,号称是中国私人购买飞机第一人。
与他共享这些“第一”的,是他59岁的哥哥张跃。张跃也是教师辞职下海,早期和张剑一起,靠出卖无压锅炉技术,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共同创造了以非电空调起家的远大。远大曾成为全球同行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
2006年,两人分家,张剑转而创立远大住工,进军装配式建筑领域,张跃则完全掌控从事非电空调领域的远大科技,兄弟俩虽一直共享“远大”品牌,但却互不干涉,也不相往来。
在将远大住工带到资本市场后,张剑所代表的建筑“装配式革命”也步入一个新阶段,但要解决目前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更好的得到资本市场认可,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叶集农商银行坚守宗旨定位,深耕区域市场,践行普惠金融,加快业务转型,保持了良好健康发展态势,服务实体经济和地方经济...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