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村民把日子过成了诗
本报记者 张瑞
天刚蒙蒙亮,三五村民早已来到村道边,主动开始了道路保洁、杂草清除、苗木植保等扮靓村容村貌的活计。他们不是专业的园艺师,却是村里的贫困户,应聘成为村级“美容师”,拿着每月500元的补贴,通过一双勤劳的手,揭开了村里美好一天的面纱……
旭日东升,云蒸霞蔚。清晨,从六安312国道出发,朝西南方向,沿着六苏路行驶至裕安区韩摆渡镇,路过苏北村境内,蓦然感受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变快了,村民们就像上班族一样,开始了快节奏的一天。这让记者感到十分好奇,带着疑问,7月19日,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8点钟下地干活,忙到中午,喝瓶冰啤酒,吃饱了迷瞪一会儿,下午两三点开始要一直干到天黑,就这5亩地,我一年能挣个万把块……”苏北村沿河组55岁的李邦全,正在地里捆扎大麻,拿现在的精神状态和以往相比,就像是脱胎换骨一般。该村党总支书记刘淑平告诉记者,2016年春第一次到李邦全家走访时发现,日上三竿,这个单身汉还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再看其住房,土墙瓦顶,墙体已张开大嘴。因生活懒散,一日三顿酒,是远近闻名的懒汉。后来通过帮扶,利用危房改造的机会,李邦全住上了新房,通过发展养鸡、金融扶贫、光伏扶贫,于2017年成功脱贫,并被评为“最上进贫困户”的荣誉称号。眼前的李邦全,虽浑身汗透,但眼神坚定,他把本村本组闲置的土地租过来,种植了5亩大麻,现正是收割季节。他告诉记者,等这一茬干完,地里要改种玉米,一直忙到10月份,然后是剥麻、售卖,能持续到来年5、6月份,期间,春节后,正月里,要开始下籽种麻,等着7月收割,一年到头不得歇,麻皮收购是每斤7元,5亩地能赚上万元,加上家里养的200多只鸡,年关时还能卖个一两万元,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充实!
方院组的刘成堂,正在机声轰鸣的村头芯板厂干活。记者看到他时,怎么也不敢把他和肾病综合症联系起来。这位几欲依靠透析度日的汉子,通过村里介绍到芯板厂上班,干着芯板晾晒、打包的工作,为卷皮车间提供原料。现在拿着每月上千元的工资,不仅提振了精神状态,更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告诉记者:“以前有肾病,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干活也找不到活干,就像一直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自从村里安排了工作,我这越活越有奔头,不要天天躺在床上过日子,甩掉了药罐子,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希望村里的厂子越来越红火,我要一直干下去……”
公淮组的甘前龙今年64岁,老了老了,住上了新房。记者路过他家门口,不禁吃了一惊——楼上楼下、前后两进,屋内瓷砖贴墙面,大冰箱、大彩电一应俱全。宽大的客厅内,老伴王金枝正在悠闲地编织网具,她是村里选出来的11户家庭中的代表,通过岗前培训,在村办企网具厂做活,生产的网具送到镇上的网具公司。她告诉记者:“我今年63岁了,是村里通过危房改造,帮扶我家盖了新房,还让我找到了事情干,每月拿着几百块的工钱,我老两口吃喝绰绰有余!”
不仅如此,郭塘组的徐明礼、方院组的方兴好等人,都通过村里帮扶提供的羊崽,把养殖白山羊养出了规模,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天忙忙碌碌,有着看得见的收入,有着对未来的期盼,把日子过成了诗。采访中了解到,苏北村是一个沿淠湾区村,位于韩摆渡镇最南端,六苏路和老淠河穿境而过,全村有3100多人,辖26个村民组,他们积极响应六安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邻镇苏埠镇苏南村为榜样,奋力追赶,2019年3月,苏北村获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2019年5月,被评为六安市第四届文明村,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
新闻推荐
朱立杰本报记者张静绿波荡漾,花草摇曳,飞禽徘徊……夏季晨昏,不少市民喜欢漫步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感受一份恬静惬意的...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