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村”蝶变记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5-21 11:12 大字

■ 本报记者张玉芳

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的千年古镇苏埠镇,自古以来就是贸易集散中心。但随着时代变迁,上世纪末,这一商贾重地繁华褪尽,镇政府驻地的苏南村更是成了一个纯农耕无商贸的穷村,面临着“三难”——村级事务管理难、农村社会治理难、集体经济发展难。如何立足村情,摆脱“三难”之困,是摆在村党组织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从零开始开门红

上世纪90年代的苏南村,村集体一穷二白,急需一个能干的“带头人”。 1992年,村换届选举时,31名党员以29票高票推选了徐师龙。

改革开放之初便下海经商的徐师龙,当时已在淮南开了4个木材行,人称“徐百万”。大伙儿都盼着,“徐百万”能带领苏南闯出一条强村之路。

新班子上任,连村部也没有。建村部预算需要37700元,可是村账上只有8000块,怎么办?徐师龙东挪西借,总算把村部给建成了,可这事儿给了他一个深刻提醒——村集体有实力,干事才能有魄力。此后,村“两委”牢牢抓住各类集体资产不放松。

村里有个学校合并后闲置了,当时对于类似的资产还没有处理经验,教育部门、镇政府、村“两委”对校舍归属各执一词。村班子最终搬出有关土地法规,据理力争,硬是把学校“夺”了回来,转手租了5万块给企业办厂。村里还有个5间房的知青点,也收了回来,2间用作卫生室,另外3间卖了8000元。凑足了6万元后,村里开始修路。2003年,修通了全市第一条村级水泥路。 2006年,全省“村村通”工程还没启动,苏南村已率先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一个市场富了村

要想富先修路。村“两委”带着村民拼命修路,其实是早就“盯”上了木材交易。

苏南村是有名的木材集散地。那时,木材拦路交易,零散、混乱。2005年,水泥路修通之后,村里瞅准机会一次性租地180亩,建了木材大市场。

可一开始,根本没人愿进市场做木材生意,村“两委”也不急于求成。木材在路上交易,成本低,但也没保障,时有欺行霸市、逼迫交易的现象。村“两委”积极争取,在木材大市场设置了一处警务室,村里派两个民兵和警员一起专门调解纠纷,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此后,木材大市场摊位一年比一年抢手。到2013年,所有摊位全部出租,村集体年收入管理服务费70多万元。群众也从中获益:木材大市场的土地租金达到900元一亩,每天下车、装车,加工成料都需要一系列用工,也增加了村民就业收入。

两大产业步步高

苏南村有一绝——已有300多年制作传统的“苏南豆腐”。但长期以来,受限于一家一户单干,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一家一个缸,一进去都是黄浆水的臭味。 ”村“两委”一直想改造豆腐作坊的环境,却无处下手。有一天,村民前来反映,木材大市场的木屑下脚料无处安放,有的就偷倒进村民地里。徐师龙和村干们赶过去一看,心里豁然开朗,这不正是烧豆腐最好的材料吗!于是,村里以每亩1.4万元将豆腐坊的旧地进行征迁,统一建设了15栋豆腐坊,每一家统一设计了灶台,安装了雨污分流的下水系统,再以成本价出售给村民。

新的豆腐一条街一建成,污水处理好了,大受村民欢迎。与此同时,木材市场的下脚料都送进豆腐坊作燃料,降低了做豆腐成本,又给木材商户增了收益,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复制这一模式,村“两委”又打造了手工挂面一条街,并于2009年申请注册了“苏南豆腐”和“龙泉挂面”2个国家级商标,村里统一制作包装盒,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6万元。

八方引资现盛景

在村“两委”看来,苏南村土地少没有农业优势,历史传承的商业禀赋才是发展的最大潜力。

2006年以来,村里陆续引进了50多家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百万元收入。如今,苏南村已建成一栋1560平方米的苏南商贸大厦、一座2200平方米的厂房、10.7万平方米的竹木大市场,以及豆腐一条街、挂面一条街。每年,有11万方木材从这里走向全国。村集体资产已逾1500万元,集体资金达500余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新闻推荐

叶集区完成2019年度首批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打卡发放工作?

本报讯(邹建宁)今年以来,叶集区提前谋划,周密安排,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目前首批10户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6.6万元已打...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