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城水韵—纪念淠史杭工程兴建六十周年

皖西日报 2018-01-13 14:12 大字

周启仁

六安古城历史悠久,但每次朝代更替,六安城都是依淠水筑城。上古时代为六国之都,九江王英布在今淠水裴家滩建王都,刘庆为王亦建都在此,隋朝在儒林岗(城区)建都虞城,及至唐、宋、元三代七百余年,都是土圩城墙,到明洪武、正德年间扩建筑城墙、挖城河、建敌台,土城改建砖石城墙,宣德年间街道改为砖石路面,至清和民国虽有修缮,其规模基本未变。1939年春,古城墙仅保留滨临淠河一段,抵御洪水,余均拆除,直至1949年2月六安城解放,驻军将城东护城河填平。

1950年我来到古城,最初的记忆是八个县的首府,由吴家大巷上船,从滚滚北去的淠河渡过,上了西门码头,穿过西大街、古楼大街、北门下洼,踏着羊肠般石板路,街市两旁,最高楼房不过是两层破架式房屋,只用不到一个小时即穿过全城,从农村来的我觉得到了大市面了。待熟悉以后才知道,淠河是古城的生命通道,沿河有下龙爪、便门口、云路街、西门口、三里桥、裴家滩多处码头和船坞,木船、竹筏从六安港起航上达大别山深处的鲜花岭、流波、麻埠街、金家寨、漫水河等地,下通正阳入淮河,可达淮南、蚌埠等大城市。港内桅杆林立,往来如梭,十分繁忙。把山区的茶叶、竹木、木碳、大麻、桐油、药材、蚕丝和大米等农副产品运出山城,又把食盐、布匹等轻工日用产品运进来,保障人民生活需要。这是我对古城最初印象。

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跃进”时期,城区向东扩展,“马路”第一次出现在古城。什么皖西路、人民路、解放路诞生于人们视线里,较高的建筑是“皖西大戏院”“皖西饭店”“六安大旅社”“门诊部大楼”“邮电大楼”等,也仅是三层楼房。到了八十年代,又开辟了梅山路、大别山路、皋城路,初步形成了井字形纵横市区的框架,市区总规模84.8平方公里,于是“金六安”“大六安”盛名一时。

水盈成患,水亏为旱。中华民族自大禹治水以来,历朝历代都无不注意治水。五十年代末,皖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兴建了全国著名的三大灌区之一的淠史杭工程,改写了皖西治水历史,从此水引入城区,逐渐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们忘不了这一伟大变革。那是1958年8月19日,淠河灌区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破土动工,仅用一年时间,1959年7月29日,即竣工开闸放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日子。淠河总干渠是淠史杭最大的灌区,全长104.5公里,流经六安市城区为56.8公里,市区12公里,它位于市区中心,两岸人口密集,交通便捷,区位重要。

老淠河自横排头渠首到六安城下,经木厂、马头集近百里河道,枯水季,河道萎缩干枯,出现两个棘手问题,长期阻滞六安城的发展。

第一个问题,以淠河航运为生的六安港船民,当时虽作了安置,又陆续返回城区。几千人无奈集聚到城区新淠河西岸五里墩大桥南北两侧,用毛竹、油毛毡、木板、塑料布搭建低矮、简陋无章的棚子,拉了几华里,形成一条小街巷,他们没有自来水、公厕,电线乱拉乱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

第二个问题,老淠河枯水季较长,由于无水流通,河床萎缩干枯,逐渐荒芜,杂草丛生,成为两岸群众生活污水、工厂废水和垃圾倾倒场所。河床里无证淘沙、挖沙,乱挖乱淘,坑坑洼洼,千疮百孔。自搭自建的一间间庵棚,一块块菜园地,比比皆是,挤占河床,阻塞河道,污染环境。

上述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

斯雄在《淠史杭治水记》中有一段话:“补水,就是通过采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向因最小生态需水量无法满足而亏损的生态系统调水,补充其生态系统用水量,遏制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逐渐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自我调节的基本功能,实现新的生态平衡。”

六安城区如何发展,市委、市政府下决心,用力做好水文章,运用淠河灌渠提供的丰富水源,改变城区生态环境,打造一个滨水宜居生态城市。

“山得水而活,城得水而灵”。六安城得天独厚,有淠河总干渠、老淠河和凤凰河三条河道,从她胸中穿过,似条条玉带把这个城市灵动起来,全力打造沿河两岸景观带,和城市绿化园林体系,改变城区自然生态,焕发活力,都离不开水的帮助滋润。

大市首届政府本着“改善居住条件,消除水源污染,治理脏乱差,还绿水青山于市民”。大气派,大胆略,大格局。首先治理淠河总干渠六安城区段的生态环境。从梅山南路桥渠道西岸,过五里墩大桥,越皋城路大桥至长安北路桥,全长六千米,东西宽80-150米,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投资5100万元,2002年7月至2004年元月,仅用18个月时日,完成历届政府想干而不敢干,敢干而无法干的工程,包括滨河公园在内,打造生态、环保、文化、人居型新环境,全景式向市民开放。这个工程:安置拆迁居民719户,2500多人。拆除房屋3.6万平方米,拆除船支194条,增加绿地20万平方米,增加水面2万平方米,新加树木20万株,漂泊几十年几千户船民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一条风景优美,十余华里长带状滨河公园落地出世。

接着,老淠河综合治理工程也相继开工。

2002年12月,长1635米的一期防洪墙工程动工,2003年底竣工。2004年4月,长2.5公里的上拐头到新安大桥二期工程,包括北门下洼、北外街、幸福街,以及下龙爪周边的拆迁,北塔公园的建设和淠河路的修建同时开展,至2005年6月结束,其中修复了150米明、清时期的古城墙,新建了100米X2面的文化墙以及古亭、藤廊、景观绿化、路灯等配套工程。路通了,灯亮了,公园建好了,绿化起来了。沿淠河防洪堤代替了原来老城墙根下面阴暗的小街通道,绿化带和公园和环城路代替北门城墙下面洼地棚户区,成为城区夺目的一大景观。

2008年9月28日上午10时,淠河上新安大桥西岸,老淠河治理关键工程:橡胶中坝建设工程动工兴建。到2009年4月20日,工程全部完成。5月8日,清彻的淠河水沉寂了五十年又恢复了活力,越过大坝向淮河奔腾而去,形成飞流直下的壮观。

淠河橡胶中坝,位于新安大桥下游300米处,坝高4.5米,坝长532米,建成后形成平均水深3米,洄水长度20公里,拦蓄水量4300万立方米,容水面积14.7平方公里的滨水湖面,同时增加滨水公共绿地400多公顷,蓄水后城市平均温度可降低2度,西城区可拓展45平方公里左右发展空间。

2012年9月,滨河城区下坝即城北橡胶坝动工兴建,2014年6月竣工,8月21日起蓄水。该坝位于中坝下游10公里处,工程兼具拦蓄环境水,营造生态湿地,调节供水等综合功能。建成蓄水可形成10公里长,600-800米宽的辽阔水面。拦蓄量2000万立方米。

老淠河以城区段为中心建设蓄水成湖的上、中、下三个橡胶拦河工程,已完成中、下两个。这是创建六安城人水和谐宜居环境重要设施基础工程。建成后,它将在老淠河城西面形成30公里长几百米宽的湖面。

至此,老淠河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形成水面近2.5万亩,两岸绿化生态带五千亩。

城区西南角,还有一条河叫凤凰河(原名方小河),是西城区重要内河、淠河一条支流,发源于青山乡铜山寨,长33公里,流域面积269平方公里,穿过312国道进入城区流入老淠河。是城区防洪、截污和生态治理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利用水资源,把凤凰河与老淠河、新淠河(总干渠)共同筑起六安景观的规划,2012年,凤凰河综合治理列为市年度重点建设工程,当年年底正式开工,用二年时间于2014年11月6日竣工,完成橡胶坝、河道开挖、岸坡防护、穿堤建筑物、堤防坝筑、微地形填筑、景观园路等项目。

经过治理,凤凰河拓宽130米,最宽处达600米,建设12座排涝涵闸,淠河口橡胶坝,清挖四季水深2米左右。形成80公顷水面,6.6公里长水景长廊,200万平方米的绿地。栽植香樟、雪松、乌柏等1.6万余株,垂丝海棠、红枫等花灌木2.2余万株,铺设草坪2.2万平方米。昔日的凤凰河污水横流、垃圾满沟的乱况不见了,呈现在人们视野里是一幅美景。河道宽了,水清了,一排排绿树倒映在水中,岸边景观带如一条翠绿色的玉石项链,镶嵌在皋城一隅。碧水蓝天,游鱼可数,成为市区百姓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此外,投入4.15亿元,全面整治城中的苏大堰与大雁河,也整治完工,昔日龙须沟,今日景观河,再现“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人居佳境。

月亮岛是六安又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月亮岛原名叫便门滩,淠河水冲击成滩。四面环水,形似月亮,故有此名。月亮岛位于老淠河西岸和云露桥西头,地处市中心,岛上陆地2250亩。五十年代初岛上南部为便门滩园艺场,中部为地区教师进修专科学校,简称师专,北部有六安县委党校。八十年代,云露大桥兴建,沟通方便,可以步行至月亮岛。因园艺场种植皆是桃树,又称桃花坞,每逢数百亩桃花怒放,河水环绕,簇如锦绣,水光山色,自然秀丽,引来游人,陶醉其中。九十年代,师专上升为皖西学院,园艺场并入学院。六安唯一一所本科大学,便坐落于此,也是全国唯一的岛上大学。学院占地1502亩,占总面积三分之二。校园四面环水,现代风格的建筑群,掩映在绿树参天,翠竹摇曳,芳草如茵,花草四季如画的环境里,构成了求知治学的世外桃源。学术氛围加上优美环境,大大提高了月亮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六安市提供了学习、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存空间。

月亮岛下游修建了蓄水橡胶坝。形成1.72万亩,20公里,水面长达1000米的宽广水域,内侧岸边环皖西学院兴修了一条宽约15米、长达4743米环岛健身路。在老淠河轴线,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了水上设施,有水上码头、计时塔、沙滩浴场、网球场、人造草皮足球场、篮球场等多项体育场地。附近,还安装有体育健身器械。

2010年6月,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在月亮岛举行。同时还举办了2010年女子沙滩手球俱乐部联赛。2010年9月25日,第15届亚洲赛艇锦标赛,在月亮岛水域开浆,中、日、韩、泰等国家的300多名运动员在此参加16个项目角逐。

按照城市绿线规划,城区各具特色公园有十余座分布在三河两旁,如中央公园、城南公园、龙河公园、南湖公园、蓝溪公园、滨河公园、青年公园、烈士陵园、水上公园,还有近期国家批准验收的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等和一批休闲广场。与三河岸边的景观带联汇贯通,形成一片碧水美轮美奂的风光,像绿色珍珠一样,温馨人居舒适生活。按照一路一景设计,道路修到哪里,绿色与道路同步延伸。城市新建道路两侧,按照20-30米宽度建设绿带,312国道景观生态廊道,迎宾大道、凤凰西路、嵩寮岩路等一批各具特色景观路建设,组成五彩缤纷绿色长卷。近三年来,城市新增绿地1280公顷,绿地覆盖率41.46%,绿地率37.6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4平方米。

一座纵横二三十公里,功能齐全,现代中等城市在皖西崛起,一座天蓝、地绿、水清、气清、和谐宜居之地,招来八方来客,安家居住。有诗赞道:“新老淠河穿街市,碧波荡漾过家门,公园长桥增秀色,高楼霓虹摇画影。”这便是六安市景的真实写照。

有水即有桥。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区在新、老淠河、凤凰河上,架起一座座形态各异的交通大桥。笔者统计有十五座之多,在六安古城是空前的,连接市内外、区内外,方便了市民出行,承载着经济发展的重担。如长虹一般,一条条、一座座,各展英姿,是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新淠河上有梅山路大桥、齿轮厂吊桥、淠史杭大桥、五里墩大桥、皋城路大桥(纺织厂)、备战桥(老化肥厂);老淠河上面架有窑岗咀大桥、赤壁路大桥、解放路大桥、佛子岭路大桥、文华路大桥、云路桥、新安大桥、寿春路大桥,还有最近完工的凤凰河上的凤凰河大桥。目前,破土动工的龙河路大桥正在紧张施工。这些桥梁为市区添了新的容颜,促进市区的繁荣。

民间有一个传说,六安古城像一条船,南北两个锥子像条桅杆,南高北低,稳稳地钉住这条大船永不沉没。所讲的锥子,就是南塔和北塔。南塔高28.3米,平面六边形,底层面3.9米,共九级,为砖砌实体。因有瓷佛像和文字,国内不多见。为唐宋时期所建。北塔高26.9米,外观九层,内部七层,为空心塔。为北宋所建。两塔经过历代维修,保存下来。今人又复整修,矗立在观音寺和多宝庵内,成为六安市标志性古建筑,见证着六安城的古老。被辟为南门和北门公园供人观赏游览。这是六安城存在的重要古迹之一,留下远古记忆和今人的仰慕之情,那九拐十八巷和古楼大街已留在人们记忆里,和存放在摄影家的镜头里。一座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出现在皖西土地上。

新闻推荐

六安市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行动

据中安在线-六安新闻网报道连日来,六安市全面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了当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势头。在开展专项行动中,六...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