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今“而立” 写在中国首个希望小学的30岁生日

宜宾日报 2020-05-21 00:55 大字

[摘要]——写在中国首个希望小学的30岁生日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5月19日出版的《新华每日电讯》刊发记者周畅、吴慧珺、陈诺、刘方强采写的文章《希望小学今“而立”——写在中国首个希望小学的30岁生日》。摘要如下:

你可能还记得,那双饱含“我想读书”渴求的“大眼睛”。

但你可能不知道,离“大眼睛”苏明娟家乡20多公里,就是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所在地。改变了“大眼睛”们命运的希望工程,正是从这里最早“萌发”。

19日,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迎来了30岁的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种子,在大别山深处“破土”:30年来,它见证了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两万多“兄弟姐妹”一起,改写了无数人的人生,点亮了无数个梦想和未来。

下午2点,是金寨县希望小学“元老级”教师余淦的数学课,他走进教室,轻车熟路地打开“班班通”,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起课件,30年前那块斜靠在墙上的木质黑板冷不丁地“撞”入脑海。

余淦从1983年起就在这里任教。初建的学校设在彭氏祠堂里,“窗户没有玻璃,都是拿纸糊的。一到阴雨天,没有电灯教室黑漆漆的,漏雨也再正常不过。”

除了教学,余淦还有个艰巨的任务——数学生。“开学时往往就会少几个学生,上到中途也有学生突然就不来了,我们就要挨个去学生家里找,基本上都是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了。”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由于位置偏远,交通闭塞,这里曾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建立希望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中国青基会捐款4万元,省、县、镇配套资金,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开建。

5月19日那天新教学楼启用,孩子们冲进新教室,摸着崭新的书桌,坐在新的椅子上都不想走。

“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写了几个字,教室里面通了电,还配了幻灯机。”余淦说,“那是在当时都不敢想象的。”

以此为原点,一场以希望为名的建校行动持续了30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越是贫穷的地方,招牌越是闪亮。

1991年,大别山深处7岁小女孩苏明娟饱含“我想读书”渴求的大眼睛,出现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也就此改写她的人生。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的这张照片,我可能就要面临失学。”童年时的回忆,苏明娟历历在目。当时,《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来到金寨张湾小学探访,苏明娟正趴在桌子上写字,解海龙将这个画面定格在镜头里。

“之后,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助,再也不担心交不起学费,并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苏明娟说。

如今的苏明娟已是一位干练优雅的职业女性,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她自己的公益生涯,也持续了20多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

“小时候我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县城,但现在学生的版图被大大扩展了,山里的孩子也都有去过上海、北京的,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研学活动。”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毕业后又重返这里任教的徐俊峰,看着自己的母校建起了多功能室,还有了书法、美术、摄影、足球等兴趣小组,并随着校园网络和“班班通”的全覆盖,一步步成长为现代化的智慧校园。

30年,背靠的马头山依旧,这所学校不断“生长”,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数栋校舍与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有教学班38个,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近100人。

从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到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再到脱贫攻坚中保障义务教育在内的“两不愁三保障”……中国的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在发展,希望工程也在不断转型。从捐钱捐物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学”,到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孩子“上好学”,再到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得好”,伴随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理念转变,公益也开始从“捐赠”走向“赋能”。

在苏明娟等人看来,希望工程更像是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启蒙。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苏明娟助学基金、昆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星创公益基金会……更多社会公益力量向教育乃至更多领域聚集。

新闻推荐

“流动银行”开进企业厂区

4月10日上午10点半,金寨嘉悦新能源公司的夜班员工们刚下班,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厂区行政楼前。因为他们听说,当天金寨农商行的...

金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