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辰华: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氤氲秀美的岚雾,满眼翠绿的山野,鳞次栉比的楼房……大别山深处的大畈村里,一派祥和的景象。难以想象,几年前的金寨县大畈村还是深度贫困村。“这要归功于安徽农业大学扶贫工作队,尤其是吴书记。”大畈村村支书叶乃权、村主任贡献和村民如是说。村民口中的吴书记是安农大招生就业处一名普通干部吴辰华。2015年9月,他接受学校选派,告别刚满4岁的儿子和已有2个月身孕的妻子,走进大山深处的金寨县大畈村任扶贫第一书记。全村2014年以来共有贫困户115户458人,截至2019年年底已脱贫113户455人,这也是吴辰华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交上的一份亮丽成绩单。
初到大畈村,让吴辰华始料不及。驻村快一个月,村民对他仍是“冷若冰霜”。与村干一起走访,村民要么避而不见,要不支支吾吾,第一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来的人屈指可数。“必须破除与村民的心理隔阂,改变干群疏离的状态!”吴辰华决定用真诚换信任。
大畈村地处山区、村落分散,为了尽快熟悉村情,他在村里“泡”了近2个月,走遍了每家农户,每天几万步成了家常便饭。慢慢地,有村民开始向他敞开心扉:我们不是不想改变现状,只是我们的诉求很难得到解决,何况你又是一个来“镀金的”选派挂职村干部,对你并不抱希望。
老党员蔡守银跟他诉苦:村组与外界联系的主干道就是一条“搓板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坐车一路颠到吐。还有村民说,一到晚上,我们就是“瞎子”,10个村民组有6个无法正常用电。道路、水、电……这些事关村民最基本生产生活的问题不仅制约乡村发展,更成为村民心中的痛。
2016年春节前夕,吴辰华带着村书记、主任上下奔走,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争取修路资金。一年间,大畈村里7条共计12公里的通组通户通学校的硬化道路建成。第一条水泥路通行那天,村民们燃起了鞭炮。村民说,“第一条路修好,我们就知道吴书记是干实事的”。
想要摘掉“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吴辰华多次邀请学校相关专家到大畈村调研,与村干商量,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利用大畈村的地势特点和环境优势,开展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
2016年开始,吴辰华带领村民种植高山有机香稻、高山茶叶、高山茭白、特色中药材,开展生态养殖,发展乡村旅游,并在安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产业联盟的辐射带动下,为各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年多时间,仅种植高山有机香稻就帮扶带动2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贫困户袁文章仅在该基地务工一项就获得7000余元的劳务收入。特色种植拉动扶贫,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吴辰华带领着村干在大畈村打造了“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大畈扶贫产业模式,搭建起百姓的“致富桥”。
截至2018年12月,大畈村已有143户群众完成了易地搬迁安置,保证了“两不愁、三保障”之住房安全保障顺利完成。一个面貌一新的大畈村呈现在世人眼前。
面对五年的扶贫时光,吴辰华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们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严防返贫致贫上持续加力,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同时,要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上续写新的篇章。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杜炜记者刘超)“下面进行价值观‘自由’的拍卖,自由是绝对自由吗?”“自由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我们组愿意出800...
金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